过年,就是每一个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仪式!
想当年,鞭炮一响,饺子一吃就感觉年儿到了~
可是,这些年很多人却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为何要过年、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越来越少,导致孩子们感受不到年味,唉,年味确实少多了,为什么?
过年不能放鞭炮
小时候大年夜的晚上是要老爸放鞭炮关门才能结束的,年初五的迎财神鞭炮更是凌晨开始就此起彼伏,那时并没有觉得多么快乐,回想起来却是无限热闹和美好!
现在是临近春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到处张贴。虽然我并不喜欢放鞭炮,但还是感到一些遗憾:再也找不回以前的年味了!
不用费劲准备过年的食物
有首传统歌谣唱到:
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时候过年,年前的大人们都很忙碌,各种打扫和准备,各种美食更是平时不常见,小孩子跑来跑去帮忙,期盼着初一早晨要穿的新衣服,忙忙碌碌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但是现在上班上到大小年夜,今年更是年初一才开始正式放假,根本没空搞这些仪式和准备,所有都是一切从简和采买,简单易行却失去了年味。
经济条件好了
以前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大多数家庭只有到过年才能尽情吃好的,孩子们到过年才盼上一套新衣服,所以过年特别令人开心和期待。
这些年经济条件优越了,想吃好的随时可以吃,满大街的美食比家里的还丰富;喜欢哪件衣服网上就可以下单,都不用上街逛。
总之,无论在大人眼里还是孩子眼里,“年”跟平时的区别越来越小,年味越来越淡。
《北大国学课》中这样写道:“中国的节日,是一种符号代表,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表现了在岁月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历史烙印和时代属性。”
作为中国人,年味儿我们不能丢,反而应该让孩子多了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那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在他们的心里根植一颗关于“年”的种子呢?
1、带孩子“扫屋”
“二十四,扫房子”:带着孩子们一起把所有的家具、被褥等清洁干净,还要把屋顶、墙角的灰尘都清扫,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晾晒床单、铺床、清理不要的杂物、递拿工具等等。让孩子明白劳动的辛苦,也体会通过付出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同时感受到过年的仪式感。
2、带孩子在家做春节才吃的食物
各地的年夜饭菜单都有特别意义的几款,比如我们苏州会吃黄豆芽,因为和如意相似,吃了意味着事事如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准备和制作,让老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讲讲故事,不仅增加家人感情,还让孩子们体会到年味儿。
3、让孩子通过书籍和电视了解传统文化
从我们口中告知的春节文化毕竟零零散散,比较完整的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最好是通过书籍和视频给孩子展示。
特别推荐《欢欢喜喜中国年》这套绘本。无论是自看还是送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非常合适!
这套绘本有三大亮点:
孩子们都喜爱的立体翻翻书:只要打开书,画面立刻就会弹跳出来呈现立体样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跃然浮现;内容特别丰富有趣:书中设置了多个春节的场景,比如赶大集买年画、贴窗花、放鞭炮、放烟花、舞狮子、拜年……我们小时候经历的场景,几乎都生动地演绎了出来;还有手工贴纸和抽拉按钮:孩子从绘本中不仅可以学到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游戏的乐趣。比如吃年夜饭这个过程,孩子抽拉按钮就可以开启转桌子功能,每个桌位的饭菜都有不同的贴纸,孩子自己动手给每个人贴上可口的饭菜,真是太有意思了!相信没有孩子会不喜欢。
4、带孩子一起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带着孩子一起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给孩子讲讲春联的寓意,告诉他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在动手帮忙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春节文化。
5、带孩子走亲戚
走亲访友也是春节的一大仪式。
带孩子给长辈拜年,让孩子懂得尊重长辈,同时也接受长辈的祝福和红包。这不仅是联络亲人们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春节必备的仪式感。
希望这个春节能让孩子过一个有年味的春节,留给孩子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2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