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塌,美国开始独霸世界,美国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资本,正式启动他们的收割计划。他们先后横扫了英国、墨西哥,随后盯上了经济欣欣向荣的东南亚国家。
90年代初,乘着全球化的东风,东南亚国家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的景象。但他们都存在着致命的软肋,没有一个东南亚国家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他们不但产业链条短,产业链生态位也相对很低。这样的国家就特别依赖美元,因为他们产业链中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商品都需要通过美元去国际市场上买。
在泰国, 美元持续放水,大量犹太资本拿着新印出来的美元收购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和商品,同时做了大量投资。泰国经济快速腾飞,同时也在快速积累泡沫,这给了犹太资本操作的空间。
犹太资本的套路很容易理解。假如,一美元等于一泰币,他们先去泰家贷款600亿泰铢,拿着这笔钱,再去外汇市场兑换成600亿的美元。一下子,泰国的货币增多了,泰国国内的美元大幅减少。
泰国很多大企业的运转,必须靠美元。他们要用美元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商品。泰国美元储备的体量本来就不大,不是想取都能取。这下国内的美元大幅减少了,美元就更加难取到了。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开始出现了恐慌,很多大企业疯狂地用泰铢来兑换美元。
市面地美元越来越少,而泰铢越来越多,这诱导越来越多人挤进银行拿泰币兑换美元。这时,泰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购买泰币来稳住泰币的汇率。随着外汇储备越来越少,无法应付市场海量的兑换需求时,泰国政府只能让泰铢贬值。假如,以前一美元等于一泰币,现在一美元等于两泰币,这给资本留下了更大的兑换空间。
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资本,像一群草原狼,等的就是这个猎杀的机会。因为犹太资本当时在泰国所借的600亿,现在只需要还300亿就可以了。通过汇率差价,犹太资本轻轻松松地在泰国抽走大量的财富。
随着泰铢汇率的崩盘,一个直接的影响是附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泰国企业赚钱都变难了,慢慢会出现很多资金链断裂,导致他们被迫低价甩卖自己的资源和生产资料。这时,手握大量美元的犹太资本将泰国的低价资源和生产资料收购到自己的手中。1997年,经济势头正盛的泰国,一夜之间被犹太资本洗劫了三分之一的财富。从此泰国经济彻底结束了昔日的繁荣,进入漫长的萧条期。
犹太资本只需复制粘贴这个财富收割模式,便相继轻松收割了东南亚各个国家。
随即,他们又盯上了1997年的香港。他们先是悄然大量囤积港币,等待一个时机,然后大规模抛售港币。97年7月、98年1月和5月,港币有三次遇到严重的投机性抛售,港币汇率遭受重创。
因此,香港被迫加息提高银行利率。因为只有加息,才能让大量的香港人把港币存到银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犹太资本的抛售行为。
但提高利息是把双刃剑,在高利率的诱导下,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里面躺着赚利息,那么高风险的股市慢慢失去的资金的承托。最后的结果是港股断崖式暴跌。1997年8月7日,恒生指数最高点是16673点,随后一路下跌,不到半年,直接跌到了8121点,跌幅超过了50%。
随着银行利息的提高,贷款利息也水涨船高,这意味着楼市月供的负担加重。在这之前,香港楼市连年上涨,在财富效应的驱使下,很多香港人加杠杆跑步涌入楼市。随着楼股被双杀,大量的人出现了资金链断裂。
恐慌情绪在市场中快速传播,有大量的人开始兑换美元规避风险,似曾相识的情景展开在犹太资本的面前,他们磨刀霍霍,准备复制一场大收割。
这时形势彻底出现了转变,市场得到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成为香港坚强的后盾,犹太资本想玩多久都奉陪到底。有了底气的香港,开始和犹太资本进行了硬碰硬的资本对轰游戏,对手抛多少,我们就接多少。
这场激烈的金融博弈,堪称一场影响国运的世纪之战。因为这是对抗犹太资本对中国发起的一场资本绞杀,胜负将影响未来的国运。
1998年8月28日,犹太资本从美国调动了大量的资金,而港府寸土不让,大量吸纳市场资金。股市的成交额急速放大,港股出现了全世界罕见的资本博弈场面。最后是犹太资本溃不成军,狼狈离场,犹太资本第一次在重大资本博弈中尝到失败的滋味。
这一战之后,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宣布倒闭。索罗斯名下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也损失了上百亿美元。港府随即宣布,在这场打击国际炒家、保卫港币、保卫港股的重大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经此一役,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随着被收割的东南亚国家失去了国际资本的信任,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资本的信任。1998年这一战,是我们国运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一个大国的崛起,国运是不可忽视的强支撑。在近几十年里,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每当我们认为走不下去的时候,都出现挡不住的国运。
接下来的12年,你是否愿意赌国运?
因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均GDP接近3万。中国人均GDP曲线是不动还是上升,从现在的1.27万美元向3万美金进发,这是未来12年最大的变量。
这一变量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赛道上的突破。总的来说,中国的创新正在迭代中不断积蓄能量,必将不断创造出重大突破。
对于创新,无论是审视当下还是展望未来,一般人都底气不足,总觉得美国有碾压性的优势。因为大家的印象是美国文化总体倾向于平等自由,文化上的平等让上下级关系确实更为平等,文化上的自由让各层级的技术人员更能畅所欲言并激发出更强的创新力。
相比之下,东亚国家、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德国总体倾向于权威,崇尚集体主义。所以大家都认为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文化更有利于新思想、新科技的诞生,对于科技创新更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而在崇尚权威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下,会对创新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逻辑上来讲,科研确实需要更为宽松自由的氛围,好的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是正向的,但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很难量化。在创新中,文化并不是唯一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市场体量、资本投入、基础科学研究配套、产业成熟度等等。尤为重要的是,体量规模会深远地影响创新。
总体来说,现代科技创新的突破,需要大规模的投入,不像几百年前的欧洲科学家,在实验室用较小的成本就能有划时代的发现。
创新是个综合竞争,崇尚自由的美国的确在总体科技能力上领先世界,但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实现了反超,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5G等等。
在创新层次上,我国属于多路径的创新,国企央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而民营企业,风投和初创公司则搞自由创新。在创新文化上,我国实现多元化创新,比如海归们所创立的公司,更倾向于欧式美式的创新文化管理。多元化、多路径,确保了我国创新竞争的内生力。
鲜为人知的是,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上,诞生了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系统创新。
摩尔定律是有尽头的,单点技术正在不断地逼近极限,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而且是越发展下去成本越高,前进的速度就会越来越慢。比如,芯片发展到2nm,建厂投资成本已经达到了300亿美元以上,这得非常庞大的销量规模才能摊平投资成本。随着不断逼近工艺极限和成本极限,一个领域的单点创新的前进速度会越来越慢,而系统级别的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将会超过单点创新带来的价值。
何为系统创新?
过去的十年移动互联网生态就是一个系统创新的典范。从3G网络开始,移动通信网络不断迭代和延伸,有了4G、5G移动通信网络,打造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框架,解决了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的沟通和流通的难题,构造出移动互联网生态。
每天,数亿部手机可以轻松的互相快速发送图片,视频,访问网站和下载APP,衍生出了移动支付、移动电商、手机游戏、手机直播等新的商业,在海量手机和终端互相连接的大基础上 ,催生出了一个个巨大的产业,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了大生态,大系统,系统创新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
单点技术频频遭遇技术进步的瓶颈,未来创新领域的趋势,将从单点摩尔开始走向系统摩尔,也就是系统创新的时代。这种趋势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某几个单点技术的大幅度领先,而在很多细分的子系统和零部件方面,他们是有心无力,已经放弃不做了。在接下来的创新竞争中,假如美国在某个核心单点技术保持100分,而中国从60分追到80分,中国在整个系统的性能上会赶超美国。
以电子产品为例,美国主要是在半导体和操作系统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其他子部件如显示面板、电池、摄像头模组、被动元件等份额很小了,甚至已经不做了,而电子产品外观的材料包括陶瓷,金属壳等已经完全放弃了。而中国公司正在半导体和操作系统方面努力追赶,避免被卡脖子,一旦缩小与美国的领先优势,那么在整体系统能力上就会超越美国,实现系统创新的反超。
在全新的系统创新领域,中国的优势是全产业链,这不仅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还能以更为全面的零部件和子系统能力为基础,做出更多的系统级创新,以系统创新来对抗美国的单点创新的大幅领先优势。美国由于无法搞全产业链,会造成单点创新的覆盖面的缺失,从而影响系统的总体性能。
如果你相信历史大周期,相信国运,相信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崛起的故事,现在只是序章。随着这次列车向人均GDP3万美金进发,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的县级市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形成20个超大城市圈,人口的聚集程度、出生率、消费能力都将集中在这些城市和市场。
人均GDP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决定了产业的兴衰。我们的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1万多,再到未来的3万,每个人的价值都会增加,工资水平会提升,这会深刻地塑造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比如榴莲的突然流行,彰显了消费能力的改变。因此,企业所服务市场将经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龙头企业,它们是服务1万美金这个业态,当人均去到3万美金的时候,这些企业可能就无法生存了。反而一些小企业,他们的目标是服务人均3万美金的,最终可能会跑出来。
在近几十年里,能实现阶层跃迁的个人和家族,都得益于我们国运上升期的发展红利。接下来,你是否愿意继续赌国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