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跟孩子在超市里,孩子指着一盒巧克力说想要,妈妈犹豫再三还是说不行,我们回家吃饭吧。小孩一下子哭了,坐在地上抗议着不肯走。
这个场景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不陌生。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些,不要任性胡来。但是孩子的天性难免会有些无理取闹的行为,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100%都符合我们的期待,这样的要求太高,也不现实。相反,我们应该锻炼的是孩子的一颗善良的心。
孔子说过:”爱之,能勿aleb乎?攻之,能勿严乎?”意思是说,爱孩子就应该宽容,教育孩子就应该严格。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孩子的要求上,应该分清主次 —— 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女儿性格活泼好动,经常闯些祸,但每次只要朋友或她弄伤了,她总是第一个递纸巾,关切地问还疼不疼。我朋友就说,只要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其他的都是小事,她会慢慢成长。
的确,一个善良的孩子,即使有时候任性、不听话,那也是一时的稚气。只要他心地善良,长大后都会变成一个好人。
我认识一个孩子尤其善良,上小学后,每次放学都会去学校门口,把走路不太方便的老奶奶扶过马路,然后再自己回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竟然一脸惊讶地说:“人如果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应该去帮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啊。”我听了非常感动,这孩子的善良与生俱来。
其实,善良的孩子会有以下一些特征:
- 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乐于助人。比如看到同学受伤,会上去关心;看到路边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 分享和让让是他们的本能。比如看别的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他会送给对方玩。买到零食也会分给大家吃。
- 有强烈的同理心和正义感。比如看见有人欺负弱小,会站出来制止;也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有道德底线,不随大流。比如朋友做错事,会劝他改正,不会陪他瞎胡闹。
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这样的善良品质,那么他就是成功的,因为一个善良的心灵比任何功名利禄都宝贵。作为家长,我们如果能培养出这样善良的孩子,那就可以说是把孩子养育成功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身教和言传。
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行善方能育善。在生活中要行善助人,对他人友善体贴,这样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善良的品质。
另一方面,我们要经常通过语言去影响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待人处事。当孩子做了善良的事时,要及时表扬他们,让善的品质在他们心中扎根。
有句名言说得好:”民德归于贤,贤出于养。”
孩子的善良来源于家庭的培养。如果我们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并且耐心引导孩子,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善良孩子。
所以,我认为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被养育成功,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善良。一个善良的孩子,即使偶尔有些小过失,也会在成长中慢慢改正。相反,一个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即使表面功课好、成绩优异,但没有美好的人格,那终究还是失败的。
做父母的,就要时刻检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努力培养孩子善良仁爱的品格。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也是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