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学生的时候他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感觉自己的人生没目标、没意义,每天学习这么累到底为了什么?
我说,不只是你有这种情况,可能你们班里很多人都有,如果你做一个调查,问问大家为什么要学习,将来要干什么,估计80%的人都没有答案。
有心理学者把这种现象叫“空心病”。
1“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具体就是指感觉不到目标和意义,很多时候活得像行尸走肉一样。
我老家在河南,是全国的高考大省,每年升学压力都特别大。
我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就感觉越来越吃力。为了能上大学,也是拼尽全力、没日没夜学习,最后考上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
考上大学之后,感觉突然一下没有了动力,原先的目标就是要读一个好大学,现在考上了一个还行的大学,但是再也没有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学习?在高中就已经深恶痛绝了;恋爱?以前每天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到了大学之后根本不会谈恋爱。打游戏?不会。运动,不喜欢。兼职,不想做。旅游,没兴趣。
反正就是上了大学后觉得突然生活变得非常空虚,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嘛、要干嘛,每天浑浑噩噩,像行尸走肉一样飘荡在教室和宿舍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这种现象在那些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会更加普遍,我有一个山东的朋友就是这样,废了半条命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入学之后却完全不知道干什么,空虚无聊之极,在网吧待了整整一年,后来被学校劝退。
我发现父母最大的谎言就是在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就说“上大学就好了”,但事实上以前存在的问题上大学后不会突然消失,可能还会变得更严重。原来可能是小毛病,后来变成了“空心病”,这种病可能比抑郁症的影响更大,因为它像一种慢性病,目前还无药可以。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研究报告中说。
2“空心病为何如此普遍”
为什么这种空心病如此普遍?这跟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父母在当前教育内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前途,试图通过恐惧、恐吓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不断制造焦虑、放大焦虑,甚至让孩子觉得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这种方式有效果吗?
从目前学生的幸福指数、心理疾病患病率等数据来看,效果不咋样。
恐惧只能让孩子不考最差,但是很难考到最好。因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避免惩罚而已。
过去我们常常通过恐吓来纠正行为、培养习惯,一旦这种恐惧消失,人就会突然变得空虚。实际上奖励、鼓励、激发内在的动机才是孩子真正的动力来源。
人类行为的第一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这是核心的驱动力。具体来说我们做某件事要么就是想要得到好处,要么就是避免坏处;或者说,要么就是得到奖励,要么就是避免惩罚。欲望的驱动提供最根本的动力,但是对惩罚的避免只能保证避免落后挨打,但是也很难前进。
比如说一个公司为了杜绝员工迟到,就制定一条规则:迟到一分钟马上就开除!这当然是很严苛的制度,让人非常害怕,所以大家都不敢迟到。但是关键问题是员工也很难做到早到,毕竟他们是被迫的、为了避免迟到被惩罚才赶在“死亡线”之前到公司。
为什么现在大部分人上班都很痛苦,不上班又感觉很无聊?因为我们都在被贫穷这种恐惧所驱动,不得不上班,不得不为生活奔波,就像那首歌唱的:“为了碎银几两,为了三餐有汤,为了车,为了房……”
大部分人都很痛恨工作,总是幻想着可以每天躺平。但如果真的不上班,估计很多人很快就会觉得非常无聊、空虚,在家也呆不住!上班虽然痛苦,但是好歹还有事做,总比空虚无聊强!
这就是造成空心病的原因,没有方向和目标,只靠恐惧、惩罚驱动,一旦失去了这些拿鞭子抽你的“坏人”,你的人生很可能会轰然坍塌,失去精神支柱,变得内心空洞,茫然无措。
3“空心病有的治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何能独善其身,做一个“实心人”?这个实心,指的就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生发出的兴趣、爱好、天赋、热情、目标,而不是被别人操纵、失去自我。
这个过程当然不容易,你要在忙碌的间隙中停下来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很不容易,可能会很痛苦,但也是很值得的。
王尔德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觉得后者会让人更加痛苦、悔恨,“空心病”往往就属于这种情况。
最好的教育是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每个人都可以发挥特长,这样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实心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