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说,她跟自己老公吵了一架。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宝妈为自己的妈妈打抱不平。
怀孕后,由于婆婆忙不过来,她便一直住在娘家,由自己妈妈照顾。后来姥姥也是一直帮忙带娃。
孩子上小学后,奶奶空下来,就搬了过来。姥姥便回了老家,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孩子。
每次姥姥来,娃就表现得特别开心,“姥姥姥姥”叫得一个起劲。还经常搂着姥姥说:“姥姥最好了,我最爱姥姥。”
奶奶听了,就打趣孩子:“怎么,奶奶对你不好吗?只喜欢姥姥不喜欢奶奶呀?”
孩子不懂,就直接说:“姥姥温柔,奶奶凶。”
原来,姥姥性格比较温柔,平时对孩子都是轻声细语,很少责骂。而奶奶性格急一些,看着孩子慢吞吞就忍不住大声催促:“快点!”
再加上孩子以前和姥姥相处多,和奶奶相处少,孩子打心底,更喜欢姥姥。
有一次,奶奶念叨孩子吃饭慢,孩子不耐烦顶了一句。在一旁的爸爸听了,便大声呵斥:“你这什么态度?跟奶奶道歉。我告诉你,你以后要多孝顺奶奶,不准惹她生气!”
孩子不服,就问:“我是姥姥带大的,为什么要多孝顺奶奶?”
爸爸回答:“奶奶和我们是一家人,姥姥又不是,你当然要多孝顺奶奶。”
宝妈听后,既委屈又生气。奶奶是家人,姥姥是外人,怎么让姥姥帮忙的时候没这么说呢?
因此,宝妈跟宝爸闹了顿不愉快。
一:对孩子有一定影响
宝爸之所以觉得姥姥是“外人”,奶奶才是家人,主要是他的观念,还建立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上。
在我们爷爷奶奶辈,甚至父母辈,也还是会这样认为。觉得女孩嫁过来,就与这边的家庭是“一家人”了,而姥姥那边,则是亲戚。
但随着我们这一代孩子减少,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孩。
这时候,当女孩结婚生子后,姥姥姥爷还是会倾其所有,去帮助女儿的家庭。而女儿也会相应地承担赡养责任。
所以说,如果姥姥姥爷无条件付出,宝爸却还教孩子“姥姥是外人”,这显然不合适,而且会错误地教导孩子。
①亲密关系不分姓氏
孩子从小会与最亲密的那个人建立依恋关系,并且把他(她)当成人生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与孩子关系最亲的,是妈妈。
但如果妈妈要上班,或者外出没时间照顾孩子。那主要养育孩子的那个人,就可能会代替“妈妈角色”,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人。
孩子是不分姓氏的,他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只要谁平时带他最多,与他最亲密,他就打心底偏好这个人,并且与他建立依恋关系。
孩子从小跟了姥姥5、6年,显然,姥姥在他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他还可能把姥姥当成了“妈妈角色”。
这时候,即便奶奶来了,孩子还是会不自觉地偏爱姥姥。
这并不是孩子故意冒犯,而是情感使然。
爸爸若不了解这点,以传统的观念去压制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困惑、混乱。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②孩子可能会自责
不管孩子表现出亲奶奶还是亲姥姥,他内心,都可能会有自责感。
因为打心底,他是爱姥姥的。可如果表现出一点点不喜欢奶奶,他都可能自责:“奶奶是家人,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她?”
但如果他压抑自己对姥姥的喜欢,他又会内疚 :“姥姥对我这么好,我还冷落她,我真是不应该。”
孩子在这样的纠结中,就会不停地自责。
二:怎样回答比较好?
我们要了解,孩子与一个人的亲疏关系,并不止姓氏。还有平时相处的亲密度,双方情感付出等。
爸爸若是懂孩子的亲密关系,他可以不否认孩子对姥姥的情感,同时,也让孩子注意到自己与奶奶的关系。
他可以告诉孩子:“姥姥和奶奶,都是咱们的家人。以前姥姥一直带你,你自然和她亲,以后要多孝顺姥姥。
如今姥姥回家了,奶奶过来接送你,给你做饭,也很辛苦的。奶奶的性格和姥姥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但我希望你能尊敬她,有事可以好好说,不然找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呀。
等你长大了,咱们都要对姥姥和奶奶好,因为她们都是咱们最亲的人。”
这样的回答,不偏不倚,既让孩子收获了两位老人家的爱,又尊重了姥姥和奶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