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称呼,改变命运的案例
李阿姨家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明明从小就爱哭爱闹,虽然长大了一些,但还是很容易抱怨自己遇到的不公平事。小儿子顺顺则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也不愿意跟陌生人接触。
有一天,李阿姨参加了一个育儿讲座,老师讲到“改变称呼就能改变孩子命运”这个观点,她忽然醒悟过来,决定试试这个方法。
于是,她给大儿子取了一个新的乳名“小勇士”,每天叫他起床时都说:“小勇士,该起床咯,新的一天又充满希望!”每当他抱怨不公平时,李阿姨就会说:“小勇士,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这个艰难时刻!”
没想到仅一个月,明明就变得开朗许多,不再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了。他也开始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变得勇于承担责任。
李阿姨又给小儿子取名“小公关”,并在每天跟陌生人打交道时鼓励他“小公关一定能跟所有人都打成一片!”渐渐地,顺顺开始主动和邻居的小朋友玩耍,也不再害羞了。
李阿姨发现,仅仅是改变孩子的称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建立自我认知,并主动去适应这个新的称呼背后的期许。她感到这是一种非常简单但又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张阿姨的女儿丫丫从小就不喜欢说话,性格比较内向。别的小朋友经常取笑她“哑巴”。张阿姨听了这个讲座后,决定试试改变丫丫的称呼。
她给丫丫取名“小演说家”,每天鼓励她“小演说家一定可以把话说得很好!”她还组织丫丫练习演讲,先在家里对着镜子自我介绍,然后对几个熟悉的邻居小朋友讲两个笑话。渐渐地,丫丫不再怕说话了,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
李白家的儿子小强从小就爱好画画,经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画上几个小时。李白夫妇觉得应该多激发他的绘画天赋,就给小强取名“小艺术家”,并 bought 了许多画具送给他。小强在父母的鼓励下,绘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还在全市少年绘画大赛中得了奖。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合理地改变对孩子的称呼,选择能够积极激发孩子潜能,推动他们成长的称呼,配合鼓励和支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命运。
二、改称呼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被父母和老师改用正向、充满期许的称呼,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被赋予能力,从而对自己产生更加正面的认知。这种自信心的增长会成为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能的源动力。
- 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会自觉地去适应新的称呼所体现的期望,比如被称为“小学霸”的孩子会更加用功学习,被称为“小运动员”的孩子会更加积极锻炼身体。他们会努力成长为称呼背后的那个更好的自己。
-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认同
恰当的称呼让孩子相信“我就是这个样子的人”,并以此为目标而自我改进。如果一个害羞的孩子被称为“小公关”,他也会逐步适应这个角色。
-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会在脑海中描绘自己成为称呼中那个角色的样子,这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个被称为“小导演”的孩子,会想象自己指挥拍电影的场面。
- 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研究证明,改称呼后大多数孩子会感到父母的关心和认可,这会拉近与父母的关系。一个富有正能量的称呼,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
- 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人生观
正面的称呼让孩子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和可能,而不是缺陷。这会帮助他们建立“我一定能行”的人生态度。
三、改称呼的方法与技巧
- 选择隽永动听的名字
称呼的名称要 euphonic,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比如“小烛光”“小阳光”“小榜样”等。
- 结合孩子已有的特质和爱好
如孩子喜欢唱歌,可以称“小歌手”;孩子擅长绘画,可以称“小画家”。这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 避免带有评判性的称呼
要避免使用“胖墩墩”“小淘气”这样带有评判意味的负面称呼。
- 适时进行改变
不同年龄阶段要使用与之相符的称呼。例如,入园前可以用“小宝贝”,上小学可以称“小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适应新的成长环境。
- 和孩子讨论后再确定
在改称呼前,可以先和孩子讨论,听听他们的意见,协商后再确定新的称呼,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 鼓励家庭其他成员也这样称呼
让父母、祖父母等都使用这个新的称呼,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一致的期许。
- 在不同场合坚持使用
不仅在家里这样称呼,在外面见到熟人时也这样介绍孩子,让新的称呼伴随孩子成长。
- 给孩子正面的反馈
当孩子的表现符合新称呼时,要及时给予称赞和鼓励。
- 注意称呼的时机
在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现在的新称呼,以激励他克服难关。
四、改称呼须知
- 耐心等待称呼适应期
称呼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修改后的称呼使用1-2个月后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 称呼不是直接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
称呼只是影响孩子自我认知和潜能发挥的一个有效方法,成长还需要家庭全面配合。
- 要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称呼要使孩子感到被鼓励和重视,而不是给他们设置太高的期待带来焦虑。
- 要随着年龄调整称呼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不同,称呼要与之相适应。
- 称呼不是定型的
如果发现某称呼不再适合,可以及时变更为一个更好的称呼。
- 重视身教胜过口号
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用行动践行称呼所蕴含的期许,比单纯的口头称呼更为重要。
- 要用恰当的方式
改称呼不能机械生硬,而要融入日常交流中,以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鼓励和关爱。
五、改称呼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改称呼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启发:
张天天,8岁女孩。原称呼“小懒虫”,性格内向胆小。父母改称“小阳光”,并在其兴趣绘画方面给予大量鼓励。半年后,张天天性格变得活泼开朗,绘画天赋得到很好发挥。
分析:选择与孩子兴趣相关的正面称呼,并给予资源支持,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成长。
李明,10岁男孩。原称呼“胖墩墩”,学习成绩差,不喜欢运动。老师改称“小身手敏捷”,并让其担任体育委员,经常鼓励他多参与体育锻炼。一年后,李明的体型明显变化,也不再厌恶运动了。
分析:选择不带评判而关注潜能的称呼,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适应这个角色,能够帮助他改变自我认知。
张思思,7岁女孩。原称呼“爱哭鬼”,性格软弱。母亲改称“小女强人”,并在她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给予精神支持。渐渐地,张思思学会主动面对困难,不再轻易哭泣。
分析:选择能让孩子感到被赋予力量的称呼,并在生活中积极回应,可以强化孩子面对逆境的勇气。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改变称呼后,孩子表现出的正面变化主要是由于:
1)称呼提供了新的自我认知,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心理定势。
2)家长和老师给予鼓励和资源支持,使孩子主动去适应新的称呼。
3)生活中的正面反馈帮助孩子内化了新的自我认同。
4)称呼中蕴含的期许激励了孩子的上进心和勇气。
六、改称呼的适用范围及原理
改变称呼不仅适用于孩子,在企业管理和社会环境中,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 企业培训时,可以给员工取一些凸显潜能的称呼,如“业绩之星”“销售小能手”,来鼓舞员工的积极性。
- 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给用户正面肯定的称呼,如“富有爱心的志愿者”“积极向上的青年”,以引导他们活出正能量。
- 在志愿服务中,可以给弱势群体一些令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关爱的称呼,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在团队合作中,可以给成员一些象征团结互助的称呼,如“我们友爱大家庭”来提升团队凝聚力。
改变称呼之所以能带来正面影响,其基本原理在于:
- 称呼能够影响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 正面的称呼能激发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期许。
- 称呼带来他人肯定,从而强化个体的正面认同。
- 称呼能强化人的某些角色认同,推动其行为变化。
- 改变称呼能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合理改变对孩子或他人的称呼,选择富含正面感染力的命名,并持续进行正向的心理暗示和行为强化,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心态性格和行为方式,激发他的正面潜能,从而改变命运。
改变称呼的确是一种简单但却富有力量的正向教育方法,值得家长、老师以及企业管理者认真对待和广泛运用,以帮助他人健康成长和持续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