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中国各大高校及高中院校,有一种名为“空心病”的心理疾病正在肆虐蔓延。它的后果不亚于抑郁症,却更隐秘复杂,正在侵蚀着千百万学习优异的好学生。
什么是“空心病”?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对人生目标、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淡漠无力感。患者往往感到学习、生活毫无意义,处于漫无目的、茫然无措的状态。
这种疾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却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据调查,北大一年级新生中,就有30%学生厌恶学习,40%认为生活毫无意义。这一数据在其他高校也屡见不鲜。
那么,为何这种“空心病”在当下学子中扩散速度如此之快?其根源在于:
第一,当前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寸步难行的升学竞争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选择强压学生,制造焦虑感,以恐惧为动力促使孩子学习。一旦升学目标达成,这种外在恐惧就消失了,学生便会出现巨大的动力空洞。
第二,社会瞻前顾后的心态。“十八岁看混子,二十八岁看才子”。学生被要求只管埋头学习,社会归属感和自我实现被压抑。一旦离开恐惧氛围,他们往往无所适从。
第三,缺乏通识教育。当前教育过于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独立思考、价值引导、情感塑造等通识教育,学生输出大,输入小,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内心的贫瘠。
第四,欠缺家庭陪伴。缺乏父母的精心陪伴培养,学生的内心易感到空虚,更容易产生空洞感。
面对“空心病”肆虐,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改革教育理念,转变以恐惧驱动的教学模式。恐惧只能起到避免最坏后果的作用,激励内生动力才是持久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次,重视通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除应试教育外,学校应加强人文素养、历史传承、道德伦理等通识课程建设,培育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
再次,创建支持性成长环境。学校和家庭都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支持,畅谈人生理想,激发内在兴趣,避免只顾眼前成绩。
最后,培养积极心态。从小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失意的韧性,树立自信和正能量,保持积极向上和主动的心态,使其免受“空心病”侵蚀。
我们还需要注意,“空心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需要长期积极改善,才能根治。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努力方向尤为关键:
-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沟通,达成育人理念的共识,家校双方共同营造一个乐观、进取的学习氛围。
-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见闻,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树立远大但现实的人生理想。
- 加强师生交流和理解
学校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把握第一时间倾听学生的困惑,给予指导和鼓励,增进师生互动。
-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培养学生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
- 丰富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让学生找到兴趣点,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音乐、体育、社团等多种活动可供选择。
-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人做贡献,在实践中体悟生活意义。
- 培育独立自主精神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自主做出选择,减少外界左右。
-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培育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从小加强正向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培养内心独立和安定力。
- 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 educate 和环境中传递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正能量。
当下,“空心病”正以风暴之势席卷学子,权威专家警告,这可能是中国未来15年面临的最大心理健康危机。要扭转乾坤,必须从根本上革新教育理念,重塑支持性成长环境,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珍视、被理解、被激励,从内心点亮生命的灯塔。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使命,更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一代孩子点亮前行的明灯,使他们免受“空心病”的侵蚀,在有目标、有激情、有归属的成长道路上自信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