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一组数字让我为之震撼——在北大新生中,有近三成的学生对学习厌倦、觉得人生无意义,并且其中不乏全国顶尖高考状元。这预示着一种被称为“空心病”的心理现象正在蔓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疾病的危害与治愈之道。
阿强是省重点中学的状元,本科考入了北大法学院。可他进入北大后却完全丧失了学习动力,整天无所事物,被学校劝退。原来他一心想当律师,上了北大却对法律兴味全无。
我的学生小李上高中后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可一到大学就情绪低落,整天睡大觉,厌恶一切社交。原来她只是为升学而学习,现在目标达成,反而茫然迷失。
这就是专家们所描述的“空心病”——一种由于缺乏目标和意义感导致的持续空虚。它不同于抑郁,更像是长期纠结的心理状态。这种疾病正在侵蚀着千百万被内卷教育折磨过的好学生,需要引起重视。
一、空心病的成因分析
空心病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外部的恐惧驱使。那种被逼迫的目标感一旦达成,人就会失去动力活在当下,陷入茫然。其成因主要有:
- 教育内卷,过分强调升学压力,以恐惧为驱动。许多家长通过恐吓孩子“不读书就会过得很惨”来迫使孩子学习,这种外部压力驱使下的目标感容易造成空心。
- 思维定式,被父母期许的路子束缚,忽视自己的兴趣。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不符时,往往会压抑孩子的内在动机,导致空虚。
- 社会环境,生活缺乏意义感的支撑。当一个人生活在缺乏正能量、目标感和仪式感的环境中,很容易感到人生无意义。
- 信息过载与现实脱节,虚拟世界削弱真实感。过度沉迷网络世界,会导致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缺失,加重空虚感。
二、空心病的危害
这种疾病后果严重。它会导致:
- 严重的学习困难、对知识丧失兴趣。
- 工作和生活丧失动力,長期消极怠工。
- 缺乏活力,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
- 面临巨大的职业选择困扰。
- 极易产生职业焦虑、成就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 缺乏生活目标,强烈的失败感、自我怀疑。
- 社交障碍, lead 孤独生活。
- 极易染上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等。
- 严重影响个人发展,造成巨大生活和经济损失。
三、治疗空心病的方法
那空心病的治疗之道在哪里?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 转变教育理念,用激励取代恐吓,培养学习兴趣。重视内在动机的培养。
- 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开始积极富有意义的学习和工作。
- 保持积极向上和感恩的人生态度,珍惜现在。
- 培养生活中的仪式感,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 适当社交,获得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合理使用网络,避免脱离现实,摆脱网络依赖。
- 适量运动,这有助于改善大脑神经递质,增强幸福感。
- 必要时可考虑心理咨商,接受专业帮助。
- 家人给予理解和鼓励,而非批评,共同面对。
- 保持希望,相信只要努力,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四、学校和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 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而非仅仅应试能力。
- 更加关注学生成长,及时跟进学习情况。
-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 丰富校园生活,组织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
- 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 试行选修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 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取得家校合作。
-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减轻升学压力。
- 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等关爱。
-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期许感。
五、家长在家可以做些什么
- 关心孩子的学习动机,而不只在乎分数。
- 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 不给孩子施加过度压力,用鼓励取代批评。
- 增强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感。
-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选择。
- 多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
- 陪伴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一起感受快乐。
- 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 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
-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指导,不要觉得可耻。
六、呼吁社会共同关注
- 政策上要减轻应试教育压力,关注学生成长。
- 媒体要传播正确认知教育的价值观。
- 医务部门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家庭、学校、社区要建立联动机制。
- 社会上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阳光向上环境。
- 全社会要从根本上重视教育方式方法改革。
- 我们所有人都负有关爱和呵护中国未来的责任。
当然,青少年心理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可解决。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相信春暖花开之时,生命之树必将再次绽放生机。用爱溶解恐惧,用生活点亮心灵,这些好学生一定能重拾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