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说,她跟自己老公吵了一架。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宝妈为自己的妈妈打抱不平。
怀孕后,由于婆婆忙不过来,她便一直住在娘家,由自己妈妈照顾。后来姥姥也是一直帮忙带娃。
孩子上小学后,奶奶空下来,就搬了过来。姥姥便回了老家,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孩子。
每次姥姥来,娃就表现得特别开心,“姥姥姥姥”叫得一个起劲。还经常搂着姥姥说:“姥姥最好了,我最爱姥姥。”
奶奶听了,就打趣孩子:“怎么,奶奶对你不好吗?只喜欢姥姥不喜欢奶奶呀?”
孩子不懂,就直接说:“姥姥温柔,奶奶凶。”原来,姥姥性格温柔,奶奶则比较急躁。
有一次,奶奶念叨孩子吃饭慢,孩子不耐烦顶了一句。在一旁的爸爸听了,便大声呵斥:“你这什么态度?跟奶奶道歉。我告诉你,你以后要多孝顺奶奶,不准惹她生气!”
孩子不服,就问:“我是姥姥带大的,为什么要多孝顺奶奶?”
爸爸回答:“奶奶和我们是一家人,姥姥又不是,你当然要多孝顺奶奶。”
宝妈听后,既委屈又生气。奶奶是家人,姥姥是外人,怎么让姥姥帮忙的时候没这么说呢?
因此,宝妈跟宝爸闹了顿不愉快。
一:对孩子有一定影响
宝爸之所以觉得姥姥是“外人”,奶奶才是家人,主要是他的观念,还建立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上。但随着时代变化,这种观念显然不合适,而且会错误地教导孩子。
1亲密关系不分姓氏
孩子从小会与最亲密的那个人建立依恋关系,并把他当成人生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如果姥姥平时带他最多,他就会偏爱姥姥,这是情感使然。
2孩子可能会自责
不管孩子表现出亲奶奶还是亲姥姥,他内心,都可能会有自责感。这会使孩子陷入纠结和自我怀疑。
二:怎样回答比较好?
我们要了解,孩子与一个人的亲疏关系,并不止姓氏。还有平时相处的亲密度,双方情感付出等。
爸爸若是懂孩子的亲密关系,他可以不否认孩子对姥姥的情感,同时,也让孩子注意到自己与奶奶的关系。
他可以告诉孩子:“姥姥和奶奶,都是咱们的家人。以前姥姥一直带你,你自然和她亲,以后要多孝顺姥姥。
如今姥姥回家了,奶奶过来接送你,给你做饭,也很辛苦的。奶奶的性格和姥姥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但我希望你能尊敬她,有事可以好好说,不然找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呀。
等你长大了,咱们都要对姥姥和奶奶好,因为她们都是咱们最亲的人。”
这样的回答,不偏不倚,既让孩子收获了两位老人家的爱,又尊重了姥姥和奶奶。
关于这件事,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重视孩子的亲密关系
要理解孩子与熟悉的人建立的依恋,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 不要以传统观念束缚孩子
随着时代变迁,不应该用传统的“娘家人”观念要求孩子。
- 多角度看问题,站在孩子立场思考
孩子喜欢姥姥而非奶奶,可能出于情感,父母不应否定。
- 关注孩子内心真实想法
父母需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否产生自责等负面情绪。
- 变通的沟通方法
父母可以运用变通的沟通方法,而非命令的方式。
- 重视家庭和睦关系
处理好各方关系,让孩子在和睦中成长。
- 耐心引导孩子体谅他人
耐心地引导孩子体谅奶奶,而不只顾自己感受。
- 倾听孩子心声,理解需求
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人,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 树立积极正面的家庭观念
通过身教言传,培养孩子积极正面的家庭观念。
- 家庭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
家庭关系核心是相互尊重、理解、体谅,而非强制。
孩子与长辈之间存在代沟和理解偏差在所难免。作为父母,需要用智慧和爱心化解矛盾,使孩子在和睦中快乐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