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智者悦己,愚者悦人。”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懂得怎样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而愚昧之人,只会一味取悦他人,却不思考自我。
悦己者能,安之若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端方淡泊;而小人一旦遭遇困难,就会变得焦虑不堪,毫无方向。
明代思想家李贽,他一生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却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有一日,李贽与儿子在湖边散步,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将李贽的帽子吹入湖中。李贽只是笑了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扔入湖中,说道:“呵,既然它爱湖水,就让它在湖里安居吧。”
李贽的这番举动,充分展现出一个悦纳自我的智者形象。帽子尽管重要,却终究是物质,不必为它的损失大动干戈。李贽面对意外能保持淡定从容,因为他懂得物欲终会磨灭,唯有走入内心,方能得到快乐。
中国历史上,亦不乏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保持高尚节操的君子形象。苏轼在黄州八百里街行乞时,仍披荆斩棘,登峻极崖,只为寻找创作灵感。曾国藩在家道中落时,宁可困顿饥寒,也不▒▒▒▒下自己的节操。
这些古人都懂得,外界的不顺利无法摧毁内心的尊严与节操。因为他们明白,世事沧桑,唯有意志不屈,方得永恒的快乐。这就是一个智者应有的悦纳自我的姿态。
取悦于外,宁静常怀
与智者不同,愚者只知取悦于外,想方设法讨好他人,却忽略了心灵的需求。唐代诗人薛涛在《钱神赋》中讽刺道:“世间乐,不过钱财;世间忧,不过欠债。”显然,这是一种外物取向极强的人生观。
若一个人过分在意金钱物质,就会被外界的得与失左右情绪。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自暴自弃,好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其实,外物终将凋零,唯有 RETURN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宋代诗人苏轼却能保持超然的fixture。他在《水龙吟·正气歌》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醒人们,外物虚浮,唯有坚守本心,才能获得人生的升华。
苏轼一生历经沧桑,曾遭遇贬谪,却从未丢掉自己的内核。因为他明白,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有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所惑。正如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远胜过琐碎的娱乐消遣。
所以,一个自悦的智者,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常怀。不管外在如何喧嚣,都有一方净土可以归返。这种超脱世俗的姿态,令人尊敬。
由内而外,方得安然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如意事。但智者不同于愚者之处,在于他们有开启内在力量的钥匙。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能从内心寻求力量,而不会被外在的不快所扰。
晋代官员范宽,他在被贬谪前线时,曾遭遇家破人亡之变。但他没有像常人一样哀叹悲伤,而是在夜深人静时对自己说:“范宽,范宽,你要宽广!”这句自我暗示,帮助他度过了那段艰辛岁月。
因为范宽明白,外在的环境不可控,唯有调理好自己的心态,方能安然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他在《鸡肋篇》中写道:“处变不惊,方为大丈夫。”启示我们处世的真谛。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为一些小事抓狂,比如被队友批评、被领导否决提案等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沮丧的理由。因为只要内心坚强,再大的逆流也就化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
学会自悦,感恩人生
综上所述,“智者悦己,愚者悦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学会自我悦纳,建立内在的快乐。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感恩生活中所有的经历,因为他明白一切都是成长的阶梯。
表面看,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事,但内心诚正的人,总能在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因为他懂得,日出日落,都是一种新的开始。
生命的本质,就是在有限中焕发无限的光彩。遇到挫折和痛苦时,不要问“为什么是我”,而要自问“这对我意味着什么”。一切烦恼,都可以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让我们学会自悦,建立独立的精神支柱。别人的认可终将褪色,唯有来自内心的喜悦,才是立足之本。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感恩生命的馈赠,方能获得人生的真谛。
洞悉生活的真相后,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最大的财富。所以,不要取悦于外,要懂得自我悦纳;不要依赖他人,要建立内在的力量。这就是智慧人生的根基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