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听很多家长抱怨:“青春期的孩子,能把自己逼死!”

厌学,沉迷手机;说一句,顶撞十句;一言不合,离家出走。

大家都把原因归结为“叛逆”。

事实并非如此。

叛逆,与青春期无关。叛逆,是在暴露孩子和你的关系糟糕。

李玫瑾教授说:

“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黄金时期是在12岁之前。”

12岁前父母在教育上埋下的雷,会在青春期集中爆发。

0-3岁:

没建立安全感,青春期偏执叛逆

0-3岁,是孩子安全期的建立。

这个阶段,父母的陪伴和回应,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内心安全的孩子,会主动亲近父母,信任父母,把家当成港湾。

亲子关系足够牢固,教养就会变得容易。

朋友的儿子,一直到高三,都与父母无话不说,仿佛没有叛逆期。

因为他的内心需求,一直被很好地满足,自然不会有对抗。

而那些童年情感被忽视的孩子,青春期大多比较叛逆,不服管教。

我有个来访者,12岁的乐乐。

小学之前,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忙事业,对他的关心,就是尽量在物质上满足。

每次与父母见面,说不上几句,还都是叮嘱他努力学习、多听话。

没有情感上的互动,乐乐也对父母没有依赖。

初中后,父母把他接到身边,从此家里永无宁日,冲突不断。

说他就顶撞,爆粗口,甚至拳脚相向。

乐乐妈找到我时,手臂上都是儿子用拳头砸出来的淤青。

在咨询中,乐乐说:

“我恨死他们了,凭什么小时候不管我,现在又各种干涉我?!”

缺位的陪伴,安全感的缺失,让他积攒了对父母的怨恨。

叛逆,就是他的宣泄和报复。

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世界上任何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

良好的关系和情感联结,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3-6岁:

没建立自信心,青春期拒绝沟通

3-6岁,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意思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同水泥,可塑性很强。

这个时期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说起来很容易,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

有报告指出,约67%的家长,曾对3-6岁的孩子进行过情感上的虐待。

最常见的,就是言语上的贬低和否定。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母亲强势,从没夸过她一句。

有了儿子以后,她也延续了这种教育模式,对孩子非打即骂。

经常挂在嘴上的就是:“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但在日复一日的打击下,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不愿意交流和接触。

进入青春期,儿子反抗的情绪变得无比激烈。

打他骂他,他就离家出走,好几次都是报警找人。

在学校,跟老师顶嘴对骂,跟同学吵架,每天都接到学校电话。

回到家作业不写,试卷不做,就在那玩手机,也不理人。

这个妈妈焦虑失眠,严重到去看心理医生,对儿子束手无策。

后来在我的引导下,这个妈妈去疗愈自己的童年伤痛,改变沟通方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孩子不再那么逆反,慢慢变得阳光、大方、懂事。

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在书中写道:

“在亲子之间的沟通中,父母总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

要想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沟通方式,谨慎对待孩子的情绪。”

只有从父母的话语中得到力量、自信心,到了青春期孩子才会敞开心扉。

6-12岁:

没建立上进心,青春期厌学休学

这个年龄段,孩子进入小学,开始面临竞争、压力,进入到社会评价系统。

激发上进心,孩子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动力不足,就容易厌学。

而我们父母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对孩子的动力造成极大破坏。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石家庄一个10岁小男孩,上完课外班失联。

在零下16度的冬夜,几百个人找了一整夜。

最终,在附近小区某户人家阳台下面,找到了瑟瑟发抖的孩子。

原因是压力太大,父母给他报了一大堆培训班,练琴时感到厌倦被妈妈批评了。

一时想不开,他选择离家出走。

我在咨询中,接触过不少厌学的孩子。

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他们承受不了。

焦虑之下,学习自信心不足,成绩不断下滑,只好自暴自弃。

一旦在小学就形成了厌学情绪,到了初高中阶段只会更严重。

所以在12岁前,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个时期抓住了,哪怕到了叛逆期,孩子也不会偏离轨道太多。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漏斗法则”。

说的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先紧后松。

12岁前,要给孩子陪伴、引导,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12岁以后,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发展自我,学会自我承担。

如果12岁以前的教育得当,这种分离就会很顺畅。

相反,就会有激烈的对抗,甚至过了青春期,对抗还会继续。

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就是对父母前期教育的一种“查漏补缺”。

错过了12岁前的教育黄金期,青春期就是最后的补救机会!

做得好的,继续保持;没做好的,努力改正。

父母愿意改变,孩子才会改变,父母正确引导,孩子才有成长。

方法对了,教育就是一个越来越轻松的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037.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