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教育一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玫瑾指出,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岁后会过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家长们不妨借鉴她的见解,采取合理的教养方法。
张阿姨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早早嫁人生子,小女儿还在念初中。big girl从小就比较听话懂事,张阿姨和老公对她管教很严,规定了做功课、睡觉等的时间,考试成绩也要求极高。小女儿则不同,张阿姨因为工作繁忙,对她管理比较松散,睡前玩手机到几点都由她自己决定。
结果大女儿上了大学后成绩一落千丈,原来在严格规范下养成的良好习惯一旦监督放松就难以自律。而小女儿上了高中后,成绩反而越来越好,这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自我管理能力。
李阿姨与张阿姨正好相反,她对大儿子要求很严格,从小到大生活作息一丝不苟,考试成绩也必须拿A。小儿子则比较放养自流,睡觉、玩手机的时间都随他自己。大儿子上大学后一蹶不振,原本优异的成绩直线下滑。而小儿子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出自律能力,上了高中反而认真学习起来。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过分严格的管控会剥夺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而过于放任自流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李玫瑾教授指出,最佳策略是从小到大逐步放手:
- 3岁前要严格管教孩子生活起居,以培养基本习惯;
- 3-6岁时要适当放宽管制,给孩子一定自主权;
- 6-12岁则要 mixes管理和自由,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 12岁后则要主要以引导为主,让孩子培养独立性。
- 12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 12岁是青春期到来之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显著增强。这时过分的管制会限制孩子的独立心,引起强烈叛逆;给予合理自主才能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 不同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管教方式
-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管教可以因人制宜,不必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是,运用逐步放手的总体原则仍适用。
- 引导孩子独立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
- 比如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选项;给予适当的PRIV时光和空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等,都可以帮助孩子独立成长。
- 管教要合理,不等同于严厉
- 合理管教以引导为主,并不等同于苛刻。研究表明,支持与鼓励往往比严厉管教更能获得孩子的喜爱和尊重。
- 父母要以身作则
- 父母的自律自立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都无法自我管理,孩子也难以养成独立能力。
- 要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
- 不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要关注并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路上感受到成功感。
- 这样循序渐进的策略,既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能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立能力。当然,在各个阶段父母都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引导,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 所以,家长们不要一味地严管或放任,而要根据孩子年龄采取合适的管教方式。特别是在12岁这个关键阶段,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自立,这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正面影响。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过上积极努力的人生。综上所述,适当管教与合理引导并重,才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最佳策略。父母还需不断学习和调整,以身作则,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