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青少年教育专家,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个观点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反响,许多家长表示强烈认同,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妨来看看李玫瑾的论证思路,对我们培养孩子也许有所启发。
李玫瑾认为,人从12岁开始进入叛逆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如果这时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当,很可能会导致两类结果:
第一类结果是,被严格管控的孩子,到了12岁后,可能会反叛家长的权威,走上不正常的生活轨迹。
第二类结果是,从小就怡然自得的孩子,12岁后仍会我行我素、继续感官享乐。
可见,管与不管,在孩子12岁的时候,都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必须引以为戒,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律自立的品格。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控制欲太强的家长,容易让孩子在12岁后产生反叛心理。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过度管控扼杀独立精神
从小到大resoluteh按部就班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任何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扼杀了孩子内在的独立精神。
一旦12岁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很可能会反感家长的控制,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 导致抗拒心理
在孩子心中,家长的权威地位过于强势,他必须无条件服从。这导致孩子内心对家长的抗拒,12岁后便可能转为外在的反抗行动。
- 未见大世面,更易走错路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见识和社会经验都非常有限,容易受到坏的引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家长切不可过分控制孩子,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么,另一类家长,从小就放任孩子我行我素,后果也非常严重。
这类家长的问题在于:
- 未能培养自律能力
从小就任由孩子自己做主,到12岁后,自律能力还是非常弱,继续游手好闲、任意妄为。
- 缺乏生活技能
没有得到家长的引导,这些孩子在12岁后根本不会独立生活,要面对社会,根本无从下手。
- 没有责任感
由于从小没有责任感培养,12岁后也不会有成熟的负责态度,可能误入歧途。
可见,管与不管,在孩子12岁这个重要转折点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李玫瑾的建议是:
-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 给孩子足够的责任,让他们学会自己负责;
- 给孩子健康的引导,而不是禁止;
- 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律,而不是依赖外在的管控。
这些建议值得所有家长认真反思。12岁是一个分水岭,从小培养好孩子的独立精神与自我管理能力,他们才能顺利过渡成年,过上积极向上的人生。
- 区分管教与支持
李玫瑾的观点被些家长误解为不要管教孩子,其实她更强调的是要区分管教和支持。合理的管教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培养独立能力。
- 关注孩子内在情感需要
在管教孩子的同时,家长要更多关注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而不只是强调规则。
- 合理容忍孩子叛逆期现象
12岁孩子的某些叛逆行为也是正常的,家长可以合理容忍,并引导孩子,而不必过度紧张。重点是跟孩子建立互信,成为暖心倾听者。
- 不同孩子需要不同方法
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家長需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孩子採取靈活管教方法,而不是機械地控制或放任。
- 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自己的言行举止会深深影响孩子。要以身作则,营造积极正面、理性独立的家教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走上正途。李玫瑾的观点提醒我们:管与不管,都有其弊端。关键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让他们拥有面对成年生活的内在质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们要用智慧和爱,辅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简单地控制或放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