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个小时,微塑料就可入侵大脑!这些日用品可能都是“凶手”

“听说现在连大脑里都检测出了微塑料,这些东西无处不在啊!”晚餐时,妈妈一边将菜添进爷爷的碗里,一边担忧地说。

“是啊,科技发展也有两面性,一些化学材料对人体影响我们还不太了解。”爷爷点点头,“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该吃的吃,该做的做,还是照常生活。”

“那也要注意一下生活中的塑料用品吧。姑且少用些对身体影响还不清楚的东西,也算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妈妈说。

没错,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塑料制品,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那些微观的塑料颗粒,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人体内,甚至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大脑。所以,适当注意生活中的塑料接触,选择一些对人体影响较小的更环保产品,也成为不少家庭的共识。

早在上个月,我们一家就为喝自来水还是瓶装水的问题起过争执。作为老一辈,爷爷坚信自来水更环保健康;而习惯了瓶装水方便性的我们,则认为它们的卫生安全系数更高。现在想来,不管是自来水还是瓶装水,都不可避免地会含有微塑料。

更让人震惊的是,最近奥地利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些直径仅微米级的塑料微粒,只需要2个小时就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进入我们的大脑。想到这些看不见的威胁可能已在身体里流淌,我不禁为家人担心起来。

其实,微塑料问题远不止是喝水时的隐患。许多生活用品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微塑料,像保鲜膜、塑料袋、塑料饭盒都可能脱落出微塑料颗粒;日常的洗漱用品、化妆品中也添加有塑料微珠;我们吃的海鲜和贝类,也被检测出含有大量微塑料。这说明,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了。

专家指出,长期摄入微塑料可能导致体内激素紊乱、免疫力下降、造成组织损伤。最近发现它们还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对神经系统构成潜在威胁。而由于塑料本身不会自然降解,这些微塑料会在人体内蓄积,久而久之,终将增加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微塑料的接触和摄入呢?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 尽量不要饮用塑料瓶装水,它们中的BPA会渗出。自来水虽不能完全避免微塑料,但含量相对会低很多。
  2. 尽可能选择玻璃、陶瓷等餐具,避免使用塑料杯子、塑料饭盒加热存放食物。高温会促使塑料释放更多微塑料。
  3. 不要使用塑料保鲜膜保存食物,可选择一些环保的硅氧烷保鲜膜。
  4. 购买无塑料包装的食品,尤其是海鲜类,避免食物受到二次污染。
  5. 儿童用品如奶瓶、餐具,也尽量选购不含BPA成分的产品,减少婴幼儿接触风险。
  6. 尽量避免塑料化妆品容器和塑料洗漱用品,选用其他环保容器。
  7. 塑料商品近期发现含量较高时,可以暂时减少使用,等待相关监管政策落实。

当然,要彻底解决微塑料污染还需要更多时间,需要产业和政策层面形成共识,也需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但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人在生活中做出的小改变,就可以为家人和社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迈向一个没有被塑料威胁、更自由更健康的生活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343.html

(0)
57485748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