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长大后为什么不心疼你,从你对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错了

沉溺于自我怨恨和抱怨

桥梁弯弯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望着这镜面般的河水,听着朋友在我耳边的哭诉。她说,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感到非常失败和痛心。

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我看来,她女儿已经15岁了,在一所重点高中尖子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平时也很乖巧懂事,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我实在不理解,她怎么会觉得自己失败了呢?

原来,前几天刚刚下过雪,天气非常寒冷。那天她下班回家,被冻得头痛咳嗽,明显有了感冒的症状。当时已经比较晚了,为了赶紧让女儿吃上饭,她顾不上自己身体的不适,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餐。

但是,女儿对妈妈生病的状况视而不见,完全没有上前帮忙的意思。不但全程没有帮忙,还不断催促:“妈,饭还没好吗?”甚至坐到饭桌前,还在抱怨:“筷子都没有,你让我怎么吃啊!”

朋友说,当时她真的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一口气堵在喉咙里,只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悲伤。“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养出这样冷漠的女儿!”

“其实你看,我一直都没有特别溺爱她。她从小就很独立,7岁时我上班,她就能一个人在家。学习也从来不需要我操心……我就是看她学习很辛苦,才想多帮助她一些。”

“但是我一个人带她长大,难道我就不辛苦吗?她为什么就一点都不知道要体贴我呢?”

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怨恨和埋怨,往往无法让事情变得更好。因为孩子并没有妈妈想象中的那些体验,也不知道妈妈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怨言责备,孩子往往会感到莫名其妙和反感。

其实,孩子不懂心疼父母,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没有学会直接而平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沉湎于自我的埋怨抱怨,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和脆弱。

培养孩子体贴关心的能力,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责备孩子的不体贴,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平和地提出需要关心的地方。

缺乏亲密信任的关系

孩子之所以不懂心疼父母,还可能源于长期缺乏亲密信任的家庭关系。

我的表妹最近上大学了。放假的时候,她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问她寒假要不要回家。表妹很冷淡地说:“不回。” 然后电话那头的妈妈、大姨和奶奶就开始轮番“说教”,大意是“我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吧”“你现在大学了,翅膀硬了,都不打电话,过节也不回家,是不是要当白眼狼?”

表妹无奈地挂了电话,刚才还强势冷漠的她,瞬间眼泪汪汪。我了解表妹,知道她这样做肯定有自己的难处。

她从小就目睹父母关系很差,吵架甚至打架都是家常便饭。后来爸妈离婚了,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家庭成员间的猜忌指责从未停止过。她说,不管她靠近谁,都是对其他人的“背叛”,她很难跟任何一个人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

“他们总是要把我也拖入他们的不幸,我真的很累。”表妹这样跟我说道。

pedition。而孩子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也很难学会关心他人或表达感激之情。

所以,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和谐、亲密、互相信任的家庭关系。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但结果会让人感到欣慰。

管教方式错误

近年来很红的“神童”张某某,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可以靠父母,将来还可以靠父母的父母。反正他们还欠我一套北京房子……”

这样的言论多少显得有些“不孝”。但是当我们了解这名神童被父母严格操控的学习生活后,也会对他有些同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过度包办控制孩子的生活,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主性。在父母的推动下,张某某虽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既没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也不想完成父母设定的“期望”。

所以,他表现出来的不再是感激,而是想要远离父母控制,自己对生活进行掌控的心理。

其实,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过分严格管教,本质上都是否定了孩子自主的能力和需求。这种长期剥夺,会让孩子既不会独立生活,也不会感恩他人。

相反,合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在给予学习生活指导的同时,也让他们有自主感受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也才能在内心形成感恩之情。

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获得合适的自主权和生活体验,这是孩子感恩心的重要源泉。

归根结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还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 父母要学会平和地表达需求,而不是累积怨恨;
  2. 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3. 合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给予适度的自主权。

当孩子从小生活在被理解、被信任和被尊重的环境中,感恩之心就会自然萌发。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努力去创造这样一个培育感恩的沃土。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也必将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回报生养他的父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7698.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