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妈妈们都会忍不住吐槽和抱怨:
“一天天不是出去疯玩就是看电视,从来不会自觉写作业。”
“不仅不自觉,而且你一催就各种磨蹭。”
“就连起床、穿衣服,我每天都要催八百遍!”
怎样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曾经我也喜欢在孩子背后不断催促。
直到最近看了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的书——《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才明白:
越用力的父母,越养不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过度催促+管控
正在摧毁孩子本就有的自主能力
知乎上有篇热门文章,一位妈妈说她10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了。
但她想的却是,如果女儿真的丢了就好了。
是什么让她如此“害怕”甚至“抗拒”自己的女儿?
原来是因为女儿做什么事都非常拖拉磨蹭,已经把她折磨到几近崩溃。
由于老公常年出差,两个娃基本她一人带。
每天早上她6点就起床,一边做早餐,一边催促女儿起床,一催就要催30遍以上。
晚上下班后还要一边陪小宝,一边催促女儿写作业。
可是无论她怎么催,女儿都是要磨蹭到半夜12点才写完作业。
这期间不是喝水就是吃东西,要么就是逗哭妹妹。
最后她无奈地说:“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她逼到崩溃……”
看完后,我一边同情这位妈妈“丧偶式育儿”的经历,一边又想劝她:
别再催了,越催孩子越磨蹭,越过度管控,孩子越不自觉。
沈奕斐教授在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一个理论,即人的人格分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都有好吃懒做的本性,而“自我”则负责教育“本我”。
比如我们懒得起床,“自我”则会提醒我们“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刚开始“本我”不会听“自我”的,但是当“本我”发现不及时起床确实会迟到,就会相信“自我”。
每个人本来就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只要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和锻炼机会,孩子的“自我”就会越来越强大。
“本我”会更听从“自我”,孩子也因此变得更自觉自律。
只可惜,很多父母不肯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孩子不起床就在后面一直催,孩子一写作业就在旁边催促+监督。
结果孩子的“自我”变得越来越弱,父母代替了孩子的“自我”。
就像沈奕斐教授说的:
“那些‘自我’没有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无法生存的,以后事事都要父母来催促和安排。”
频繁的催促,过度的管控,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管理的能力。
想要孩子更自觉,父母就要学会闭嘴,忍住催促和唠叨,还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
优秀的孩子背后
都有一个能忍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她儿子非常自觉,从来不用催。
我向她取经,没想到她却说:“我也没什么育儿技巧,无非就是忍得住。”
她儿子刚上小学时也非常不自觉,早上出门靠催,晚上写作业靠吼。
渐渐地她发现,儿子已经完全依赖她的催促。
于是她决定不再管儿子,而是跟儿子商量,迟到自己负责,她只会提醒两三次。
然后告诉儿子几点起床和出门才能准时赶到学校,让儿子定好闹钟。
第一天看到儿子到点了还没起床,她也很着急,但还是忍住了没催。
果真儿子当天迟到了,放学回家后,她再次强调了迟到要自己负责的事。
之后儿子就慢慢学会了自己安排起床时间。
写作业也是如此,她跟儿子商量不再催促他写作业,如果夜深了还没写完,他自己选择是熬夜写还是被老师批评。
熬过几次夜后,儿子也渐渐学会了自主安排写作业的时间。
朋友的分享,让我想起学霸邓明扬的故事。
邓明扬是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唯一录取的国内高中生。
邓爸说刚开始他们也爱辅导孩子,指手画脚,但后来发现容易着急上火,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
之后他们就决定忍住不插手,让孩子自主学习,邓爸负责鼓励,邓妈负责后勤。
从此邓明扬的学习积极性才越来越高,成绩也越来越好。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
相反,父母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每天都在背后催促和唠叨,孩子则会失去自主性。
就像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所说: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就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忍”的艺术。
忍住不催促,孩子更自律;忍住不插手,孩子更独立。
想要孩子自觉主动
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当然,忍住不催促不管控,并不是放任不管。
想要孩子积极主动,父母不妨这样做:
1. 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写道: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当努力被肯定,进步被发现,孩子才会更有成就感,从而做得更好。
因此,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和肯定。
比如:
“你今天一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业,比之前更自觉了,有进步。”
“这今天默写虽然还是错了几个,但是字写得更好了,妈妈知道你已经在努力了。”
2. 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困难
沈奕斐说她儿子二年级时,数学总是只能考七八十分,渐渐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后来她通过观察儿子写作业,才发现是儿子计算时太粗心了。
无论做多么难的计算题都是心算,从来不打草稿。
儿子说心算更快,她和儿子就做了个小测试,两列计算题,一边心算,一边在草稿上列竖式算。
最后列竖式算虽然慢了几分钟,但正确率却高很多。
之后儿子就学会了打草稿,成绩也有所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终于回来了。
曾接触过几百例厌学孩子的董燕教授说:
“学习是一种心智劳动,需要父母的理解、陪伴和帮助。可惜很多父母只会催促和提要求,从来不给方法。”
想要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真实有效的帮助。
赶走孩子学习的挫败感,提升成就感,让孩子越学越积极。
3. 教孩子定目标写计划
综艺《超级育儿师》中,男孩张俊尧天天在家玩游戏,还和爸妈吵架。
父母无奈向节目求助,育儿师兰海就给张俊尧做了一次目标管理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张俊尧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考上理想高中还差多少分,要做什么努力才可以赶上时,居然主动提出了不再玩游戏。
社会心理学博士海蒂曾说过:
一个人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
父母不要总是给孩子提要求,要考多少分,而应该让孩子多想想他想达到的目标。
每学期、每个月都让孩子自己写一写学习计划。
当孩子被自己定的目标和计划牵引时,会更加主动去学习。
写在最后
英国人类学家莫利斯指出:
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需要经历“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三个阶段。
面对6-12岁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渐渐放手。
忍住不催促、不说教,让孩子的“自我”渐渐强大,“本我”逐渐削弱。
当然,放手并非放任不管,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陪练和顾问,而不是监督师。
及时鼓励孩子,帮孩子解决学习困难,教孩子定目标做计划,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如此,才能和孩子一起遇见更加自觉、优秀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