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口渴在超市先喝水被要求10倍赔偿,宝爸一席话尽显高情商!

一、4岁孩子在超市喝水,被要求支付10倍价格

张先生带4岁的儿子小明去超市购物,小明看到货架上的矿泉水,就拿起一瓶水喝了几口。张先生见状,马上制止小明,表示要买了才能喝。殊不知,这件看似小事,后来闹得沸沸扬扬。

结账时,店员看到拿起的矿泉水已开封,就向张先生要求按照超市规定支付矿泉水的10倍价格作为开封费。张先生觉得有点不合理,但还是照付了,并耐心地对小明讲解不能乱喝东西。

出了超市,小明问爸爸:“为什么水都没喝完,却要付那么多钱?”张先生这才意识到,对4岁孩子来说,10倍价格确实难以理解,需要更合理地解释。

二、用通俗语言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规定意义

面对孩子的疑问,张先生没有一味灌输“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

“这规定主要是告诉大家,来超市购物要有礼貌,不能随便打开东西,需要先买后吃。”

“就好像我们去别人家做客,也不能随便打开冰箱拿东西吃,这不礼貌。”

“所以超市才会要求,如果开了就买,这样让大家有礼貌。”

“我们付那笔钱,也是告诉自己,以后不能这样,要先买后吃。”

张先生以日常生活类比,让4岁的孩子从生活logic出发,更容易理解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要求,知道这其实是培养大家的 civilization 规范。

三、10倍价钱的含义是“惩戒金”,而非赔偿

从网络上的讨论看,不少人认为这种10倍价格是一种赔偿。但其实从企业角度,这更像是一种“惩戒金”。

支付一定“惩戒金”满足了supermarket 的“挽回成本”需求,也起到了教育惩戒作用,让消费者明白此类行为的错误性。

如果仅仅以杯水的成本价赔偿,无法起到制止的效果。适当的“惩戒性”付费,可以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规范行为。

所以,张先生也在耐心给小明讲解这个道理,不是单纯为了几口水的钱,而是在惩戒并引导规范行为。

四、网友纷纷讨论孩子在超市的“乱喝水”事件

这起4岁孩子在超市喝水要支付10倍价钱的事件,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

“孩子那么小,属于不懂事,怎么能要求付那么多钱?”

“这让一个孩子如何能明白这规定的意义呢?”

“这对孩子来说,不就是为难孩子和家长吗?”

但是也有人表示,超市这样做也有其合理性:

“如果任由行为继续,也会造成管理漏洞。”

“这对其他遵守规则的消费者也不公平。”

“让孩子支付一定代价,也是对其行为的惩戒。”

各种声音你一言我一语,针对这起事件反映了大众的不同看法。

五、实则双方都有理,需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笔者认为,这起事件中,无论是超市还是孩子家长,都有其自身的理。

超市依规则执行,也有维护其他消费者权益的考量。

而孩子和家长立场,也有结果难以接受的合理性。

这需要双方都站在对方角度,从另一视角思考问题,而非仅凭个人角度觉得对方完全错误。

只有双方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事件才能圆满解决。

六、爸爸用高情商化解矛盾,表现出色

在这起事件中,孩子的爸爸张先生用高情商化解了矛盾。

  1. 首先他并未与超市发生争执。理解规则存在合理性。
  2. 其次他耐心地解释规定意义,帮助孩子从小懂礼貌。
  3. 最后他化解网友误解,表达看法的同时,也理解超市考量。

张先生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化解事件,既站在超市角度也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对社会起到了化解矛盾的正面示范作用,值得表扬。

七、专家建议: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道德情操

针对这类事件,教育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 用通俗语言跟孩子讲解规定意义。不要一味直接否定孩子。
  2. 在执法必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照顾未成年人的需要。
  3. 推动家长和企业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道德素质。
  4. 让孩子在遵守规定的同时,也从小建立为他人设身处地的习惯。
  5.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情感和他人感受之间的关系。
  6. 培养孩子Civilization 规范行为的同时,也提供双向沟通机会。
  7. 让孩子理解规则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接受合理反馈。

八、叔叔在超市无意间教会侄女礼貌小常识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礼貌小常识,其实有许多简单的小方式。

比如,有一位叔叔带着5岁的侄女逛超市,边购物边把一些生活礼节告诉侄女。

  1. 看到新鲜的水果,叔叔提醒first看标签,再挑选。告诉侄女商品知识和选购小技巧。
  2. 当侄女好奇地要打开试吃食品的包装时,叔叔耐心地说,如果我们不买,就不要打开,要保持商品的整洁。侄女听后马上说,我知道了,下次看到想吃的,先问叔叔,买了再吃。
  3. 排队结账时,叔叔故意忘记拿零钱,侄女立马主动提醒,并要把自己的零钱借给叔叔。叔叔称赞侄女懂事,以后也要学会自备零钱。
  4. 离开时,叔叔提醒侄女不要忘记说“谢谢”,还看到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侄女开心地说以后自己也会注意这些。

通过日常小事,叔叔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帮助侄女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处处需要关心他人的小教育。

九、培养孩子良好公德心的三个环节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培养孩子公德心的三个关键环节。

  1. 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多通过日常细节帮助孩子体会他人感受,建立为别人设身处地的思考。
  2. 学校课堂上,可以加入一些启发公德心的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在不同场景中掌握应对之道。
  3. 社会上也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练习机会。适当地参与一些公益实践,感受为他人付出的意义。

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孩子的公民品格和公德心都会得到极大提升。

十、给父母的友情提醒:孩子的成长需要理解与激励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父母除应给予适当规范外,也需提供充分理解和鼓励:

  1. 理解孩子的服从并非出自本心,需要循循善诱。
  2. 知行合一更重要,过于严格的惩戒可能适得其反。
  3. 孩子道德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心急求成。
  4. 错误理解和处置方法可能会伤害孩子身心健康。
  5. 多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孩子真实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6. 错误处理容易导致孩子生出逆反心理。
  7. 理解和激励孩子内在良知,效果更好。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在教导孩子礼貌时,给予充分理解和鼓励,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庭以外的规范要求,并融入社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0626.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