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许多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降至1%以下。按理说,在这种超低利率环境下,人们应该减少存款,把资金更多地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居民的存款余额在过去几年不断攀升,2020年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似乎与经济常识相悖,利率越低,存款量却越高,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存款动力:中国人习惯性储蓄的动力未变
中国人有较高的储蓄率,这与东亚 saver文化有关。储蓄不仅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储蓄动力,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会轻易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具体原因包括:
- 未来导向,重视子女教育
中国人更注重基于未来导向的储蓄,如子女教育储备。这种长期规划的储蓄会力,不会被短期利率变动影响。
- 防范未来风险的心态
存款被视为应对疾病、失业等风险的必要准备金。这种防风险需求不会因利率下降而减弱。
- 被动积累形成的资产
随着收入增加,许多人通过工资结算等形式被动形成了较高资产。这部分资产即使利率下降,也未必会主动消耗。
二、投资渠道有限:更多人选择存款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普通投资渠道有限,股市风险较大,更多人仍选择存款。具体情况包括:
- 房地产调控,投资门槛上升
房地产投资一直是中国中产阶级的主要投资方式。但在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许多人面临房地产投资门槛上升的现实。
- 股市投机性强,中小投资者谨慎
A股市场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投机性明显,中小投资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因此保守资金仍倾向存款。
- 其他金融产品收益也不高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理财、基金等产品收益率也下降,相比存款更不存在明显收益优势。
- 投资渠道单一化,储户选择有限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中,除存款外,备受认可的投资渠道较少。存款以外的选择有限,也助长了资金继续存留银行的趋势。
三、宏观背景: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预期转弱
存款增加也与当前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具体而言:
- GDP增速放缓,收入增长预期转弱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预期逐渐转弱。因此更倾向把钱存银行,以防未来收入减少。
- 内需不振,居民消费意愿偏弱
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均偏弱。消费需求不旺,则消费和投资对资金需求均不高。
3.资本市场不完善,间接融资不畅
直接融资市场发育不完善,也使企业更依赖银行贷款。这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存款量。
- 货币政策偏紧,增加货币需求
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使货币需求增加,促使资金回流银行存款。
四、启示:存款增加反映结构性问题
总体看,存款增加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投资渠道单一、居民财富配置不 optimize等。仅靠利率变动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我们需要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为普通投资者创造更多可控风险的投资工具。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教育,帮助广大储户理性配置财富。存钱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更需要长期的战略眼光,通过投资实现财富的持续增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