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收到很多妈妈忧心忡忡的问题:
担心孩子去幼儿园会闹。
孩子上小学,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孩子跟其他同学相处不好,或者不被老师喜欢。
甚至还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不上中学,该怎么办?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担忧啊!
那不是很累很累吗。
而且当你陷入这种焦虑之中的时候,只要孩子的行为稍微有一点像你担心的那样,就会情绪波动,甚至暴跳如雷。
就好像自己发现了一个陷阱,而孩子却一步步走了过去,而且还头也不回地差点踏进去了。
你说做父母的急不急。
肯定急死了。
你看,坐不住、不认真,学习怎么搞得好。
你看,不打招呼,不会说话,怎么受同伴欢迎。
而且脾气这么大,不听解释不讲道理,去了外边怎么得了啊。
就在你发着脾气或者愁眉苦脸地担心时,孩子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的。
他们也会自我认知,然后根据你的态度和语言,做一些调整。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怎么办?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假定他好,八成他就会好。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积极暗示。
对孩子的成长来讲,这句话就像一缕灿烂的阳光。
而对父母而言,心态变了,也能减轻自己的焦虑。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打闹。
可是你肯定知道,这不是孩子的本性,这个孩子也有温柔友好的一面。
他只是行为过度了,需要父母的引导而已。
所以当他从学校回来的时候,你就不会一直这样追问:
你是不是又在学校跟人打架了?
是不是有同学欺负你了?
而是可以问问孩子:
今天在学校跟同学们玩了什么游戏?
在学校交了什么好朋友啦?
这样,孩子脑袋里会想,能玩什么游戏,怎么交好朋友呢?
而不是想着打架打架,欺负和被欺负。
父母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总盯着那些缺点不放。
其实,很多孩子是被误解的。
父母眼里的一些缺点,仅仅是父母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同产生的。
比如前几天一位朋友说自己读中学的女儿真的越来越不像话。
总是奇装异服,好好的裤子非得开几个洞,或者截掉半截。
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可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审美跟父母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父母拿自己的观念来衡量,肯定会觉得孩子过分。
而孩子却只是按照当下流行的风格来打扮自己而已。
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可经常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前就下结论了。
前几天,小小鱼把房门关紧,明明网课已经上完。
为什么还要关着门,难道是在趁着这个档口看动画片吗?
我去敲门,催促着他打开门。
开门之后,我就感到很惭愧。
因为他是在复习刚刚学的课堂内容。
就因为房门锁住了,我就产生这样的怀疑。
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还是自己太敏感?
我们是要保持敏感去管教孩子。
可敏感过头,却会无形中伤害孩子。
那有人会问,假定孩子好,就要忽视那些问题吗?
当然不是的。
比如粗暴无礼、自私贪婪、暴力……这类不好的品行,当然要让孩子远离。
只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就去否认他们。
如果你总是否认孩子,那孩子会很容易陷入自我否认之中。
所以,当你想批评或者指责孩子之前。
不妨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他们的优点。
先告诉孩子,其实,在很多方面,你都做得很棒……
然后再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接下来谈谈你的缺点。
这样的谈话,远比直截了当的指责更管用一些。
我看过很多的儿童心理案例。
那些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重要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被爱的。
他们的人生最后都过得很糟糕。
你想,如果一个人已经放弃了自己,他还会去努力吗?还会珍惜这个世界吗?
请记得:养孩子,假定他好,八成他就会好。
要告诉孩子,我看到你闪闪发光的优点,美好如你,未来可期。
你发现吗?
刚刚这句话,当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会带着这种憧憬,轻松说出来。
可是等孩子越来越大,打击和否认越来越多。
这是被整个大环境压着,被自己的焦虑压着。
为什么内心不能一直保有这样的期待?
还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坚定。
幸运的是,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不断地成长着。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的东西。
那他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被信任、被爱都是弥足珍贵的。
这些心理内核,会让孩子慢慢成为被期待的模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