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但是,过分强调“好学生”,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只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我犯过的错误,我想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更多家长能避免 stepping on the same rake。
1:不讲情理,只为高分
我儿子小新,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过人天赋。我却把他当作工具,只为他能考出好成绩。
小学三年级时,他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我却义正词严地批评他:“你才三年级,就敢写诗词散文,一点不谦虚!以后考试作文只许写记叙和议论文,不许作文张扬个性。”
小新听了哭着说:“爸爸,我就是喜欢文学呀……”我却不为所动,依然强迫他只准写标准八股文章。
中考时,他语文考了130分,我却只关心他数学为何“只”考了120分。我不顾他的兴趣,逼他高中选理科,为的是大学能考上工科。
现在想来,我的所作所为简直荒唐。我不该用结果论孩子,不该剥夺他对文学的热爱。我错过了儿子最需要被了解、被尊重的成长年龄。
2:过分比较,造成精神压力
我常拿儿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诸如:“隔壁阿强数学又考了140分,你怎么就120分呢?”“王博英语这么棒,你能比他差吗?”
我心想这是激励孩子,却给他造成了巨大精神压力。有一次月考,小新数学只考了98分,平时130多分的他哭着对我说:“爸爸,对不起,我实在是很累了,压力太大了……”
我这才意识到,过分的比较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扭曲的自卑和焦虑。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不应该用同一尺度要求。
3:以考试论英雄,忽视兴趣培养
我为了让小新成绩好,全家生活都围绕着考试。我不允许小新参加兴趣班,没有时间玩耍;只要他考试成绩不好,就取消娱乐活动惩罚他。
久而久之,学习成了小新的负担。初中毕业,他已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变得厌学。他说:“爸爸,我真的快被学习逼疯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注重考试成绩,小新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人生需要考试,但考试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
4:剥夺玩耍时间,过早夺去童真
我不惜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小新的学习效率,以至于严重剥夺了他玩耍的权利。
小新上小学前,我就送他去了各种早教班。课后我还雇佣家教,让他不断预习新知识。
周末本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好时光。我却安排小新参加补习班,学习速算、朗读等技能。为了赶路,他的周末没有一刻可以自由活动。
放暑假时,小新想去游乐场玩、想参加夏令营。我都不同意,坚持让他报额外的暑期学校,“hance”各科知识。我严格控制他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生怕一刻钟都“浪费”了。
我的严苛Timeshift让小新无法享有正常CHILD的童真时光。他失去了通过游戏与小伙伴互动、在活动中探索世界、放松心情的机会。
这不仅剥夺了小新当前的快乐,也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缺乏童趣,小新变成了一个性格内向、不太会与人交往的孩子。
5:以牺牲健康换分数,造成生理损伤
我为了让小新在各科考试拿高分,不惜牺牲他的健康。
小新每晚睡眠不足5个小时,我也不在意,只要他能用时间复习功课。他课余时间全用来练习题,没有任何休息和活动,我也督促他“不能松懈”。
这样高负荷的学习方式让小新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他神色时常疲惫,眼睛度数迅速增加,免疫力很差,感冒不断。
但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不断告诫小新“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让小新服用各种补品提神,他身体的真正需要却被我忽视了。
小新不堪过度操劳,初中就出现了胃病。医生劝我让小新多休息,我还是怂恿他“坚持就是胜利”,结果高三时他被诊断有轻度抑郁。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健康的身体,再高的分数又有何用!我决定减轻小新的学业负担,让学习不再以损害健康为代价。
6:强迫选择科目,压抑天性尽显
我一心想小新将来能出人头地,所以从小就密谋让他走理科、学工科。
小学时,语文老师评价小新文笔出众,我立刻换了老师,不许她再鼓励小新的文学天赋。我让小新尽量选理科相关的活动,比如参加小小科学家大赛等。
中学时,理科老师说小新的理科思维一般,文科可能更合适。我马上进行思想工作,迫使小新选择理科,因为只有理科升学管道宽广。
大学时,小新勉强考上了计算机专业。他对程序语言完全不感兴趣,成绩一塌糊涂。而文科生翩翩起舞,各显神通。
这时我看清了自己的错误——人各有所长,父母不应迫使孩子走和自己期望不同的道路。小新本可以成为出色的文学青年,我的强迫剥夺了他尽展天资的机会。
还好,30岁的小新终于鼓起勇气,辞去编程工作,重拾文学梦想。我由衷地为他的选择感到骄傲和欣慰。
7:以直观分析代替深入了解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以潜在的直观偏见,代替对孩子真实需要的深入了解。
我总是下意识认为男孩子应该蛮干刚强,所以要求小新“不要像女孩子一样爱哭”“要硬挺些”。一次小新在学校被欺负,我告诉他“作为男生就应该先打回去,哭有什么用”。
其实小新是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孩子,我不该用传统男性气质的要求束缚他。我需要做的是帮他建立自信,而不是让这种偏见影响他正常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还总觉得理科生更优秀,文科生将来出路窄。其实这是对文科的偏见。文科生可以从事新闻、翻译、写作、法律及商科等广阔领域,不应被贴上狭隘标签。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优势,需要父母从他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带有偏见地做判断。
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对孩子的直观评判,会让我们忽视他们的真实需要。父母需要摒弃偏见,洞察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适合的栽培。
8:追求完美,给孩子游移的标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给小新树立“最完美”的标准,这让小新的自尊心遭到巨大打击。
如果小新的成绩名列前茅,我会说:“前三名才是最好,要争第一”;如果他已是年级第一名,我还会说:“我们学校不够强,要和市里的顶尖学校第一名PK”。
我给小新的期许永远是天上星星那样遥不可及的“完美”,这严重损害了他的自信心。他常常沮丧地说:“爸爸,你为什么从来都不满意我的成绩呢?”
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有自身的不足,父母应给予孩子合理的标杆,而不是完美无瑕的期望。健康成长需要的是被认可的快乐,而非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后来找到了合理的教育方式:不再给小新设限,而是鼓励他全力以赴;不再追求所谓“完美”,而是体谅他的努力并给予表扬。这让小新重拾自信,找到学习的动力。
我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反思,不要给孩子游移的期许和标准,要用鼓舞取代完美,用体谅取代责难,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现在小新已经上大学了,他选择了自己喜欢文学专业。我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尊重他的兴趣和梦想。看到他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珍宝,我们要用智慧和爱心培养他们,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人。作为父母,我过去做错了,但从现在开始,我会做得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