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成药叫乌梅丸,是从古方乌梅丸脱胎来的。
乌梅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古代的医家常用它驱虫,古代卫生条件比较差,很多人肚子里有蛔虫,用这个方子可以驱蛔虫,也因此被中医归为驱虫剂。
蛔虫病过去很常见,如今基本见不到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方子没有了用武之地?
恰恰相反。
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很广,它的作用可不仅仅局限于驱虫,如果只把它当作驱虫剂,那是大材小用啊。
我们来看一下乌梅丸的药物组成。
乌梅丸:乌梅30克、桂枝6克、当归6克、干姜9克、人参6克、蜀椒5克、黄连9克、黄柏6克、附子6克、细辛3克
方中既有寒药,又有热药,所以乌梅丸可以看作是寒热并调的代表方,它里面蕴含着阴阳和合的大道,我们现在常说的上热下寒,本质上不就是阴阳割裂么?
阴阳的具体表现就是寒热,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总是上火,同时手脚是凉的,便溏,腹泻,有热象,又有寒象,寒热错杂。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特征,表现为口干口苦,面色青黄,会饿但又吃不下,这时候是非常有机会运用乌梅丸的,所以千万别小瞧了它,它的作用大着呢。
方中黄连、黄柏清上焦的热,苦寒的药擅长清热,干姜、附子、桂枝,这些辛温、辛热的药则能够温暖下焦,同时把中焦也暖起来,细辛、蜀椒把寒气散出去,再加当归、人参调和气血。
我们在前面提到上热下寒的本质是阴阳割裂,乌梅丸以乌梅作为主药,乌梅在这里充当黏合剂,把割裂的阴阳黏合起来。所以乌梅这味药,我们要重点介绍一下。
乌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关于梅子的古诗词,“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说的都是它,只不过彼时它还是青色的,所以叫青梅,经过炮制后颜色变黑,不仅黑,而且皱巴巴的,叫乌梅,同时也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
乌梅可以消息肉,还能生津止渴,很多人爱喝的酸梅汤,最主要的原料就是用乌梅。另外,我们讲在乌梅丸中,乌梅的作用就像黏合剂,其实就是说它能顺接阴阳。
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据《本经疏证》记载:“梅之花苞于盛冬,开于先春,梅之实结于初春,成于初夏。”梅树冬天开花,花朵小巧,粉白相间,在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的时节别有一番风味。过了春天,夏天来临的时候,梅子陆续开始成熟,从阴气极盛的冬天跨越到阳气极盛的夏天,这就使得乌梅具备了这样一个作用,能顺接阴阳,使阴阳和合,各归其位。所以乌梅很重要。
乌梅丸的用法,用醋将乌梅泡一个晚上,去核捣烂,其余药材打粉,混匀,蜜制为丸,一次9克,温水送服,也可以服用中成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