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代名医里,对“瘀血”研究最为透彻的,当属清代名医王清任。
王清任
1768-1831年
他号称“三大怪医”之一,最大的癖好就是喜欢解剖。古人讲“入土为安”,解剖身体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但他好像从来不在乎这些,只专心研究中医造福世人。用了长达42个春秋的努力,把一辈子的经验写成了一本《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上卷论述脏腑解剖,并论述了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如通窍活血汤治疗脑梗死、偏头痛,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等,其疗效确切,拯救了众多患者的痛苦,有重要应用价值。
今天梁医生跟大家分享的是被誉为活血化瘀“头号”方子的“血府逐瘀汤”,目前药店也有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丸/颗粒等。
本方原为治胸中血瘀、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王清任以隔膜为界,将人体分为两段,隔膜以上(即肺、心、左右气门)称为“血府”。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
血府逐瘀汤组方分析:
【药物组成】
柴胡50g、当归150g、地黄150g、赤芍100g、红花150g、桃仁200g、枳壳(麸炒)100g、甘草50g、川芎75g 、牛膝150g、桔梗75g
【方剂制法】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量】
空腹时红糖水送服,每次1~2丸
【方子解析】
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
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
川芎:活血化瘀,同时又为“血分之气药”,可以行气止痛。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柴胡+枳壳:“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所以柴胡+枳壳可以助本方理气活血,气旺则促进血液运行有序。
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行气止痛之剂。此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用此方?
①看疼痛是否痛有定处,固定不移
②看舌是否暗红、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以上两点均有,且脉象弦紧/涩。就特别适合以本方论治。
血府逐瘀汤用于哪些疾病?
1. 头痛、眩晕
表现为眩晕,头痛,且痛有定处,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多伴见舌下脉络迂曲增粗。
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脑损伤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颅脑创伤等,因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王清任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2. 心肺病症
表现为胸部(心前区)刺痛,固定不移,常在晚上时疼痛加重。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等。
胸胁苦满本是柴胡证,若疼痛不止而见舌质暗者,必用本方。
3. 胸口憋闷难受
有的人胸口一点东西都不能放,压一点就很不舒服;用的人晚上睡觉必须有东西压着,或者趴着才能入睡。此类病症很适合用本方来活血宽胸解郁。
4. 失眠
如果失眠不断,用了很多养血安神的药,怎么都治不好,可以换种思路,用血府逐瘀汤,此汤若神。
5. 呃逆、打嗝
淤血严重了,气管闭塞,气出入不通,容易导致呃逆、打嗝。此时也可应用本方来行气活血。“血行气自通”。
此外,现代也常用于下肢静脉曲张、脑梗塞、爆震性耳聋、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等,证属气滞血瘀证的疾病。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你有典型的还是不典型的症状,甚至有用一般思路常年调治不好的毛病,不妨想想是不是适合活血化瘀大法了,不过此药孕妇禁用,特此提醒!
温 馨 小 提 示
中医讲究“千人千方”,文章所述方剂配伍、用量仅供学习参考。若需用药,建议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尝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