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交替,饮食相合。
冬季天寒地冻,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为我们驱散严寒,饮食上多会选择一些味道厚重的滋补之物,这叫作闭藏;春季万物复苏,我们也更需要气味芳香的食物来唤醒味觉,感受春意。
“正月葱,二月韭”,立春时节北方人的餐桌上多会有三鲜饺子、韭菜盒子和春饼卷合菜等脆嫩的升发之品,这是民俗传承也是食养文化,在这初春时节,我们也来聊聊能够温中行气,辛散养肝的“韭菜”。
韭菜
韭,在古代文人眼中是一种像菊花、莲花般的存在。
古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天要吃春饼,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言:“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龚自珍曾在《与吴虹生书》中写道:“今年尚未与阁下举杯,春寒宜饮,乞于明日未刻过敝斋,翦韭小集。”
春初的韭菜就像冬雪里的梅花一般,是可以“翦春韭”以宴宾客的,温一壶暖酒,品春韭的香气,赶走余寒,荡涤烦恼,与朋友共享那短暂的悠然时刻。
文人爱初春的韭菜是源于它的“鲜香翠嫩”,那么,医者也爱初春的韭菜,爱它的“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
医者眼中的“韭”,是如同入药的百合、生姜一般,韭为百合科葱属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既为日常蔬菜,又是常用药材,以韭、韭根和韭菜子等部位入药,具有补肾、温中、散瘀、解毒和防虫之效,收录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
1、温补肾阳
人怕出名猪怕壮,蔬菜也如此,如今韭菜,大家不免会联想到“壮阳草”“韭龙散”等带有滋补的意味的标签身份。但其实,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中药、方剂,都没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像乌鸡白凤丸可调理高尿酸的男性,而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六味地黄丸,也很适合阴虚内热的女性人群一样,而韭菜的温补肾阳之功也可使用于孩子。
古代方士会用石钟乳补肾壮阳,故民间百姓便流传谚语“韭是草钟乳,芡是水硫磺。”而这样的生动表达,还被唐代医家陈藏器收录在了《本草拾遗》之中,并解释说:“俗谓韭叶是草钟乳,言其温补也。”
所以,文人口中的“夜雨剪春韭”,用中医的话来解释就叫做“辛温补肾阳,升发又温通”。
汉代 《名医别录》 中 “韭味辛……除胃中热,利病人,可久食。子主治梦泄精、溺白。根主养发”,那么,如何利用韭的温补之性来帮助孩子调理身体呢?简单介绍三种:
温补肾阳
止汗:用韭根一把,煮水温服。
梦遗溺白:每日生吞韭子一、二十粒,盐汤送下。(又方:用韭子二两,微炒为末,饭前服一匙,温酒送下。)
尿床:用韭子15克、糯米50克,浸泡煮粥,分温三服。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韭菜有点类似于“麻黄”,生麻黄辛温散寒,麻黄根收敛止汗,韭菜绿色的部分辛散,而根部偏白的部分可以止汗,所以,有些体虚多汗者,可以收集一些韭菜根煮水喝,一般水开后煮10分钟左右,去渣饮汁即可。
那种黑黑的韭菜籽就是很好的温肾之品,对于先天不足的小儿尿床,青春期时男孩子的梦遗都有很好的收敛固涩之功。
2、散滞
《本草经疏》有言:“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 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
这里的“散滞”用我们常见的情况来举例解释,就是能够调理“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打嗝”问题。
如果是经常反胃,反酸,兼见气滞打嗝的成年人,可以用选择25克生姜捣汁兑入100克韭汁中一起服用;如果是孩子,可以选择小剂量的韭菜汁兑牛奶中温服,辛温理气可以改善中焦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打嗝症状。
3、高钾低钠的蔬菜
抛开“温中”“理气”“补肾”的中医术语不谈,单从蔬菜的角度来言,韭菜也是应季春菜的不错选择。
韭菜,像百合、香蕉一样,具有“高钾低钠”的属性。
身体中的钠离子的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而钾离子却像一个随时需要关注的“熊孩子”,它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但凡我们运动量大,出汗多,排尿多时,就容易造成钾离子的流失,出现精神不振,四肢酸软无力,心慌胸闷等问题,故而,在升发为主的季节里,适当增加在自家食谱中“高钾低钠”的果蔬比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虽然立春节气已然过去多日,但此时的东北的大地仍旧被包裹在陈雪之中,湿气包裹在风寒之内,更加寒冷冻人。
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因为我从小就知道东北的春日不在眼中,而是在那餐桌之上,在那一盘盘脆嫩的韭菜,饱满的豌豆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