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我和闺蜜小玉相约在咖啡厅聊天。她一坐下就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姐,我最近发现我家小明不再叫我‘妈妈’了,直接改口叫我‘妈’。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啊?”
我笑着反问她:“那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啊?”小玉略带惆怅地说:“还真有点小伤感,我家小明已经那么大了啊。”
没错,当孩子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这对每一个母亲来说都意味着孩子长大了,也意味着母子之间的关系在悄然改变。
或许,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听到孩子脱口而出的一声“妈”,内心不免升起复杂的感觉。这种微妙的变化,其实蕴藏着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的意义。
孩子出生后,“妈妈”是他学说的第一个词语。那稚嫩的声音喊出“妈妈”,是 neue”25d多么动听。
无论高兴还是难过,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头找“妈妈”。这一声声“妈妈”,包含了孩子对母亲无限的依赖和信任。
“妈妈”的双重重复,体现了孩子对母亲最本能的亲近感。
而母亲也在这声声“妈妈”中汲取幸福感,无论多大困难,都能支撑着她强有力地前行。
然而,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当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渴望自己的空间和隐私时,“妈妈”就悄悄地变成了“妈”。
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其实蕴含了无数母子情感的转折。
对孩子来说,从“妈妈”到“妈”,是成长的象征,代表他们渴望摆脱孩子气,有自主能力。
对母亲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离别。从“妈妈”到“妈”,孩子的内心距离猛地被拉远了。
“妈妈”象征着亲密,而“妈”则更有距离感。
记得孩子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高高兴兴地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一瞬间,我愣住了,这分明已经不是孩子稚嫩的声音,而是变声期前的稚嗓。
这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baby不知不觉已经长这么大了,已经可以自己放学回家,可以自己解决许多问题,不再是一个需要妈妈时刻抱在怀里的婴儿。
孩子在成长,而作为母亲的我,正在经历从“妈妈”到“妈”的心理蜕变。
其实,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种种离别。
从婴儿期到学步期再到童年,我们都在经历一次次的成长离别。
从单亲阶段建立社会关系,到离开父母创建自己的家庭,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都有痛苦的成长蜕变。
孩子从“妈妈”到“妈”,也是一种必然的成长蜕变。
作为母亲,我们不应该因“妈妈”变“妈”而感到伤心和失落。
相反,我们应欣慰孩子成长,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母爱方式。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需要被时刻保护的感觉。
而当他们逐渐成长,需要的就是母亲适当的给予空间,让他们学习独立,但同时需要母亲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从“妈妈”到“妈”,我们应作为导师的姿态,引领孩子成长,而不是紧紧抓住不放。
就像一首流传甚广的散文诗所说: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作为母亲,我们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母爱方式。
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无私的母爱。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也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从“妈妈”到“妈”,我们不应感叹时间飞逝,而是应欣慰孩子成长,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母爱方式,继续在新的阶段陪伴孩子成长。
其实,当孩子还小,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的时间反而更充裕了。
所以,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我们要格外珍惜与TA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给TA读书,唱歌,做游戏,听TA絮絮叨叨说话……无论做什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陪伴孩子成长。
那些点点滴滴的日常片段,会成为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作为母亲,我们最应该也最能给予的。
无论孩子叫我们“妈妈”还是“妈”,作为母亲,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平和善良的心,去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母爱方式。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
“我们唯一能给予孩子的,就是根基——这些根基来自于品格,来自于欢乐中建立起的关系,来自于面对困难和痛苦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耐性。”
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扎扎实实地树立起这根基吧。
从“妈妈”到“妈”,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母亲,让我们用善意去接纳这一变化,并继续用智慧与爱,陪伴孩子走完成长的每个脚印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