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吃这个!”“不要,我自己来!”
孩子的叛逆期,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难关。面对孩子的任性与顶嘴,家长该如何回应,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呢?
其实,只需在孩子顶嘴时,家长再多说上3句话,便可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他走出叛逆,长大后,孩子也会感激父母的这份智慧与耐心。
一、听完孩子的真情流露后说:我理解你
“妈,你真烦人,我就要去玩!”
“爸,你真无聊,少管我!”
……
叛逆期的孩子经常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人的话。面对这些,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生气,但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还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内心的烦躁或抗拒。
他的本意并不是真的想伤害父母,而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理解。
所以这时,父母最好不要与孩子直接对峙,而是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
“我理解你现在的烦躁/抗拒情绪,可能是因为我刚才……”
“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爸爸/妈妈知道你最近可能压力很大……”
理解并不等同于同意或放任。它只是告诉孩子,父母愿意倾听他的真实感受,而非对他的情绪置之不理。
这一句“我理解你”,会让原本情绪激动的孩子立刻平静下来。因为他获得了被理解的满足感,会更有勇气倾听父母的建议。
二、理性分析后说:我相信你能行
理解之后,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理性思考。
孩子之所以会无理取闹,往往是因为他被负面情绪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时父母可以温和地给孩子做出理性分析,而非仅凭情感对他呵斥。
“我理解你想玩,但学习也很重要,适当学习能让你变得更优秀。”
“我知道你想自己决定,但有些事还需要妈妈的指导,这样对你更好。”
“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作业,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油!”
与其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如通过分析讲清楚事情的利弊。
相比命令式的说教,理性的分析更能被孩子接受。因为这是在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而不是把孩子当作没有自己想法的被动接受者。
分析之后,父母还需要表达对孩子能力的肯定和鼓励。这给了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
三、引导孩子后说: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理解和分析之后,父母还需要给孩子下一步的指引。
孩子之所以抗拒父母的建议,往往是因为他认为父母要剥夺他选择的权利。这时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指导而不是命令,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
“不如我们今天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看看怎样安排时间既能学习又能玩?”
“要不我先教你几种剥橘子的技巧,多练习几次你就可以自己剥了。”
“如果作业太难的话,跟爸爸说一声,我可以先陪你一起完成涉及到的重点知识。”
这种启发式的指导,既给了孩子行动的建议,也尊重了他的选择权,非常有助于叛逆期孩子的转变。
最后,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父母还需要反复强调自己会一直陪伴孩子成长的决心:
“妈妈/爸爸会一直陪着你,我们一起渡过这段时期。”
“无论发生什么,妈妈/爸爸都会在你身边。”
这给了孩子极大的安全感。他会意识到,即使自己在叛逆期表现得不好,父母也不会离开他。这成为他走出叛逆的重要动力。
三句话,就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父母与孩子重新建立连接。
当孩子长大后,想起父母在他最艰难时期的谆谆教导,必定会由衷地感激父母的这份理解、信任与耐心。
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
孩子的叛逆往往源于内心的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在对话中,父母需要突破字面,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上。
当孩子说“我就要吃垃圾食品”时,他内心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放松;
当孩子说“我不要再学习了”时,他内心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减压;
当孩子说“我讨厌你”时,他内心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关注……
如果父母能突破孩子的负面话语,换位思考孩子的内心需求,就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连接。
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
“你可能压力太大了需要放松,不如我们去公园踢足球?”
“学习确实辛苦,我们一起想想怎样才能减轻你的压力好吗?”
“我知道最近爸爸工作很忙,没有陪伴你,你一定很寂寞。今天就我们父子好好聊聊天!”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自己的需要时,抵抗和叛逆的情绪自然会消减。探寻需求背后的原因,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三、对孩子행为指出后果,让他学会责任
父母还需让孩子明白,任性的行为会引发什么后果。
但这种后果提醒,应该以温和的方式呈现:
“我知道你想玩手机,但玩得太久会影响视力和学习,这对你不好。”
“我理解你想自己做决定,但有些决定对你还太早,需要我提供指引,这样可以避免错误。”
“我尊重你的选择,但请记得每一个选择都对应后果,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同时,父母也要控制好“后果”的强度。
过于严厉的后果警告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破坏亲子关系。但如果不提示任何后果,孩子也无法学到教训。
父母需找好强度平衡点,让孩子明白作为个体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同时也给他信心面对后果。这样孩子才能成熟起来。
四、表达理解,给孩子情感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反抗,常源于内心的不安。
如果父母能取消责备,多表达理解,就能消除这种不安,给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
比如,父母可以说:
“我理解你现在的想法,这很正常。”
“你可能压力太大了,情绪失控也可以理解。”
“爸爸/妈妈也曾是叛逆期的孩子,我理解你的这种感受。”
这种理解不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默认,而是表达父母愿意倾听和接纳孩子真实的情感。
在理解中建立关系,而非在错误中指责隔阂。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亲密,对父母的建议也更易接受。
给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是化解叛逆的关键。
五、避免命令,给孩子自主空间
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过多命令式的言语。
“必须在八点前睡觉!”“不能玩电子产品!”“回来就写作业!”……
这样的硬性命令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反抗情绪。
取而代之的,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
“不如我们制定一份睡眠时间表,看看你希望什么时间睡合适?”
“我相信你有分寸,可以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你可以先玩一会,然后再完成作业,我给你掌握时间的余地。”
言语上的微调,就能消除命令式的压迫感。这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更乐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六、多肯定,鼓励孩子成长自信
父母还需要意识到,叛逆期的孩子内心其实缺乏安全感。
多给孩子正面肯定,能弥补这种缺失,增强他的自信心。
“我相信你有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你已经慢慢长大了,可以对许多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
“你是个有思想的孩子,我很欣赏这一点。”
这样的鼓励能满足孩子被重视和被需要的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安全感。
语气的适当调整,就能带来沟通效果的巨大差异。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语言的力量。
七、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关系
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还需要从观念上做转变:
- 珍惜孩子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强制统一思想。
- 重视孩子的选择权和主体性,而非将孩子仅视为被动执行者。
- 倾听多于说教,与孩子平等交流。
- 不detach情绪,保持温暖理性。
- 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 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性发展。
- 懂得适时退居一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当父母关系由束缚型转变为尊重型,孩子自然会放下戒心,与父母建立起互信的纽带。
八、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感化孩子
“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成为孩子的行为模板。”这句话几乎成为每一本育儿书的开篇定论。
孩子之所以会叛逆,与家长自身的言行密不可分。
父母要想引导孩子,自己首先需要检视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 情绪易失控,无法控制言语
- 不能承认错误,不知退让
- 利用权威压制孩子,缺少耐心倾听
- 要求孩子完美但自己并非如此
- 无法体谅孩子的情绪需求
我们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明灯,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理性与同理心的成年人。
只有自己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引导与建议。
九、时间疗伤,陪伴孩子渡难关
即便父母尽力调整自己的言行方法,但孩子一时半会也难以完全走出叛逆。
不要着急,这需要一个过程。
与孩子共渡时光,才能慢慢磨合掉孩子内心的防备。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轻松地、有耐心地陪伴。
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与他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或是干脆什么都不做,就这么静静陪在孩子身边。
一起看场电影,做做家务,出去散步……
透过这些日常的相处,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一直都在他身边。时间的流逝能缓解他们之间所有误会。
等到某个瞬间,当你发现孩子重新对你笑时,不要问,只需微笑回应。
这个真心的笑容,就是你们和解的标志。
十、给孩子情绪安全港,成为他此生最强后盾
孩子之所以会叛逆,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如果父母能成为孩子内心情绪的安全港,无论外界如何动荡,这孩子都能立足自强、面对挑战。
给孩子情绪安全感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无条件给予爱:
- 尊重孩子的情绪,给他足够的表达空间
- 倾听多于评判,与孩子心灵相通
- 给孩子充分理解与接纳,而非仅有否定
- 关注孩子生活,给他知道你一直在乎他
- 多笑脸相迎,言语中透露你的骄傲
- 重视与孩子的独处时间,培养亲密感
- 学会说“我爱你”,直白地传达你的情感
这样,你就能成为孩子永远的精神寄托。无论在叛逆期还是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能感受到,有你在,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这是作为父母最伟大的成就。
当孩子长大后,会感激父母在他最艰难时期给他的理解与信任。
他会懂得,爱,从不只有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