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究竟谁更有出息呢?心理学家给出答案

最近看到一则心理学研究报告引起热议,报告指出与主流观念不同,喜欢外出玩乐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比喜欢宅在家里的孩子成功。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呢?

一、“出去浪”的孩子

Richard是典型的“出去浪”型孩子。放学后,他总是三五成群地和朋友出去玩乐,周末也经常泡在网吧打游戏,或者去其他城市参加聚会。Richard的父母对此很担心,但语重心长的劝导似乎对Richard不起作用。

“Richard,你已经高三了,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不能总出去玩。”

“嘿,你就别啰嗦了,我只是去放松一下。学习那么累,也需要娱乐。”

Richard的父母无奈地摇头,只能希望他快点玩够了,对学习重新投入更多精力。

二、“宅在家”的孩子

和Richard不同,Jim是典型的“宅男”。放学后Jim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家里看书、画画、写代码,很少主动找朋友出去玩,也懒得参加聚会。

Jim的母亲担心他不太合群:“Jim,你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也不好,要多参加些集体活动,这对个性发展很重要。”

“妈你就别操心了,我一个人也过得很好。这些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Jim头也不抬地说。

Jim的母亲也只能任由他去了。

三、观念反转,研究果出乎意料

多年后,一项长期的心理研究调查对这两类孩子的人生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乎许多家长意料——

“宅男”Jim找到了称心如意的科技工作,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生活也幸福美满。

而Richard最终因为频繁外出而大学辍学,虽然后来重新就业,但总体发展并不如人意,经常换工作,生活上也屡屡受挫。

研究显示,个性内向和喜静的孩子,如果能发掘自己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终也可以通过自我实现获得巨大成功。

“外向型人格不一定比内向型更成功,家长不该以偏概全地进行比较。”研究报告写道。

看到这个研究结果,我不禁反思,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需要调整一下对孩子成长的固有观念呢?

四、外向型孩子的潜在问题

外向的孩子更擅长社交,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如果过于外放,也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1. 花太多时间在娱乐活动上,影响学习;
  2. 受到不良诱惑,产生不正当行为;
  3. 过于依赖外界的陪伴,而不是内心的独立性。

所以家长需要注意平衡,外向型孩子也需要适当学习一些内向型的优点,比如自我约束和独立思考。

五、内向型孩子的独特价值

相比之下,内向的孩子则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

内向型孩子的独特价值在于:

  1. 善于独立思考,不轻易随波逐流;
  2. 有强烈的兴趣和技能培养,专注力强;
  3. 不恋守望和外界评价,敢于坚持自我;
  4. 习惯自己的陪伴,个性独特。

家长需要认识到,独处并不等于问题,宅在家也可以成就事业,只要孩子发现了专属的兴趣点。

六、家长应给予定制化引导

外向型和内向型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路径。简单比高下是不公平的。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到:

  1. 理解每种性格特质的不同优势;
  2. 辅导外向型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3. 鼓励内向型孩子发掘兴趣和自我价值;
  4. 给每个孩子定制化的引导,而非强制要求完全同质化。

七、孩子成长需时间与空间

成长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我们不能以结果预判过程,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

  1. 不要因为孩子现在“落后”就妄下结论;
  2. 给孩子试错机会,接纳多样可能;
  3.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成长轨迹;
  4. 不要以成人标准苛求未成形的孩子。

八、唯有爱和尊重,才是评判标准

不管孩子EXT或INT,热衷外出或喜静宅读,选择不同生活方式,都不应该成为评判其好坏的标准。

家长唯一需要关注的是:

  1. 你是否用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真正需求?
  2. 你是否给予孩子成长必须的热度和空间?
  3. 你与孩子是否建立起了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4. 你是否成为了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强的精神后盾?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已经是最好的家长。

不同生长轨迹都需要理解和尊重。 exterior或interior并不决定high或low。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被热爱和理解。

这才是家长唯一不变的立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7495.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