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虎狼之药,但很多成药中都含它

气场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当一个人的气势如诸葛亮时,纵使大摆空城计也是可以吓退司马懿的。

又是一年新春时,又是新春开年季,我也想来聊聊中药里具有强大威慑之力的“麻黄”,因为我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可以像麻黄一样,拥有不怒自威的气势,阳气充盛且又温暖通达的内心,危机面前,也能够从容淡定,享有心安而不惧的定力。

麻黄

有人说“麻黄是虎狼之药”,有人说“麻黄是冰片之毒”,但鲜少有人愿意提及它也是“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定喘汤”“阳和汤”……中不可或缺的“中军”之剂。

《神农本草经》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麻黄“破癥坚积聚”“去邪热气”“消肿”“通阳”之功,而且自古以来“麻黄就是抵御瘟疫的关键中药”,虽然不同时期的疫气会有所变化,但含有麻黄的方药却始终在传承,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脱颖而出的“三方三药”,其中五首都是含有“麻黄”的,也就是说大家在新冠出现之后的这几年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含有麻黄的药方。

与其一边忌惮着麻黄的“虎狼之名”,一边又不得不接触着诸多含有麻黄的方剂,那么不如,正视它,学习它,理解它。下面,我们就从麻黄的特点入手,聊聊为什么它是许多外感疾病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苦,性温,辛味略有争议,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之功,《神农本草经》言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1

什么时候需要发汗?

今年哈尔滨大火,连带着东北的洗浴文化也异常火爆。

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东北人酷爱泡澡呢?真的只是冬天太冷没有其他地方玩吗?当然不是,其实,在我小的时候,东北的洗浴远没有今天这么多的花活,但丝毫不影响当地人泡澡的热情。

因为东北地区寒冷,空气干燥。寒性收引,凝滞阳气,长此以往,人们很容易出现毛窍闭塞,气血凝滞,关节拘挛等问题,而泡澡就是一种祛散寒气,升发阳气,避免干燥的办法。东北吃大蒜、大葱的理由也大体如此。

而麻黄克制寒邪的秘密武器也正是“发汗”。

能让机体快速发汗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一类是“辛散解表”,就像“吃辣椒会发汗”一样,如“生姜、葱白、紫苏、荆芥、细辛”,方剂成药如“荆防败毒散”“荆防颗粒”“参苏饮”“参苏口服液”等。

另一类属于“温阳解表”,就像“喝热粥,热茶”会发汗一样,这里药物通过升发阳气,使毛孔张开,让身体发汗,比如“葛根”“麻黄”。

这类药物的优点在于“祛散寒邪之时,也可以起到温通阳气之功”,但是它们的优点也正是短板所在,“无汗恶风,葛根汤”“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也就是说“阳气不虚,毛孔闭塞之人”才更适合选择此类药物温阳解表,方剂成药如“葛根颗粒”“风寒感冒颗粒”等。

2

为什么新冠感染多会“咳嗽”?

如果说“温阳”“发汗”之功,让麻黄顺利站上了“抗疫中药”的名单之列,那么,“宣肺平喘”之能,就是令其成为“抗疫主力军”当仁不让的理由。

新冠病毒属于疫疠毒邪的范畴,虽然受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影响,病邪性质上有偏寒,偏湿的区别,但其病位主要在“肺”,表现上也是以“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为主。

麻黄善入肺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称其为“肺经专药”,这个“专”字可不是白说的,麻黄具有很强的“宣通发散”之功,选择此药就相当于在直接在“肺脏上安装了一台大功率的鼓风机”,只要配伍得当,就可以很好地驱散侵入肺脏的外感病邪,比如风寒外束的“三拗汤”;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外寒里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定喘汤”;风寒外束,痰液内蕴的“华盖散”,以及诸多针对新冠病毒的“宣散”之方。

下面,简单帮大家梳理一下此类药物的选择思路。

1、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也就是古时帝王的车盖),华盖散收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中,由“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炙甘草”组成,但现无中成药可选,这里就不展开详述了;

2、风寒上犯,若以风邪为主,则会出现明显的咽痒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此时可以选择“三拗片”;

3、若以寒为主,正邪交争,“发热、咳嗽”之时,可选麻杏石甘汤为主的汤剂或成药,如“清肺排毒汤”“麻杏石甘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此类方剂既善退烧,又善止咳。若身体津液不足,高热难退,可结合张锡纯的白虎加人参汤的生津退热;

4、若以咳嗽为主,咳得胸腔难受,痰液清稀量多,舌淡苔白滑腻,发热不显者,可以“小青龙颗粒”;

5、若咳嗽日久,或体虚之人,虚劳咳喘,兼见胸满烦热,或自汗、盗汗,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选“蛤蚧定喘胶囊”。

3

破癥坚积聚

温阳发汗,宣肺平喘就是麻黄的“全部功力”吗?

不,麻黄还可以成为“阳和汤”,消除肿块,解血脉凝滞之“阴疽”;变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瘀解热,治瘀热在里的皮肤瘙痒症、湿疹、荨麻疹等问题。

其一,癥坚积聚,即为阴阳之气长期郁结形成的或痛或胀的结块,而麻黄具有“祛寒散结之功”正合此证。

阳和汤为《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很有代表性的方剂,由麻黄、熟地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炮姜、生甘草等组成,为阳虚气寒,血脉凝滞之阴疽的主方。此方疏气机、散寒凝、扶阳气,好似骄阳驱散阴霾,故而取名“阳和汤”。适合于阳气失于宣通造成的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僵硬、关节屈伸不利等问题,是疼痛类疾病的常见方剂,如果大家感兴趣,这个方剂我们日后可以展开多聊聊。

其二,风寒表邪未散、湿热瘀里则会引起很多皮肤“干、痒、红、肿”类问题,此时则可以遵《伤寒论》之言:“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经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6克、杏仁6克、赤小豆15克、大枣4枚、桑白皮15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

此方在皮肤科、肾内科较为常见,也很好用,岳美中先生就曾用本方治疗多例慢性肾炎,《岳美中医案集》就曾收录过一位8年湿疹,继而又患肾炎的患者。就诊时尿蛋白4个加号,红细胞,有管型。当时岳美中先生就是以四剂大剂量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祛排毒。湿疹渐减,小便见清,易见汗,改用人参败毒散善后,而病退(《岳美中医案集》)。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解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适合于肌肤焮热瘙痒水疱、糜烂、渗出或兼见身目发黄,浮肿,小便黄少等问题,故而《类聚方广义》言:“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均可选择。

关于麻黄的用量多控制在9克以内,一般来说北方用量偏大,南方偏小,清代温病学家用量会更少一些,这与当时的气候环境以及温病学派兴起都有一定关系,麻黄的炮制品主要分为去节的生麻黄与炙麻黄两种,生麻黄偏于发汗解表,炙麻黄主要用于止咳平喘。

看到这里,它还是您印象中的麻黄吗?

其实,虎狼之药是它,抗疫英雄也是它,甚至一直被诟病的“甲基苯丙胺”也确实与它有关,因为麻黄主要生物碱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等麻黄类生物碱,经化学处理后可变成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

但这其中的哪一条都是麻黄,却也不能代表麻黄,这就像我们蒙着眼睛摸到的大象鼻子,大象尾巴,大象腿一样,都不是它的全部。

偏见是获取知识的障碍,只有冲破它,才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知识的获取也是一样的。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8637.html

(0)
1523402133@qq.com1523402133@qq.com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