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朋友家做客。
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她在吼孩子:
刚做过的题目都能错,你真行;
脖子上顶那么大个脑袋,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
老话讲:“一语成谶”。
果不其然。
没过多久,朋友打来电话找我哭诉。
说孩子现在厌学情绪严重,吵着闹着说什么这学都不上了。
愁得她一晚上都没睡着。
即便如此,挂电话前,朋友还是不自觉地补了一句:这孩子,算是废了。
有句话说得好:
父母的嘴里,藏着一个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叛逆、不听话,故意跟大人对着干,而是你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什么嘴,
孩子什么命!
艺术家刘耀华做过一个实验。
他跑到北京郊区的果园,承包了一棵苹果树。
在果实套袋以前。
给每个幼果期的苹果,都植入了一根钢针。
最终,175个苹果,活下来的,不过半数。
这些被“伤害”了的苹果,即使活下来,果实也都很弱小,有的甚至还长成了畸形。
并且它们的长势,明显要比周围正常的苹果更加缓慢。
而那些没能存活下来的苹果——
要么很早就枯萎掉在了地上;
要么还在枝头上,就已经开始腐烂、变质。
后来,刘耀华把这幸存下来的75个苹果都带到了展览上,并把他们同普通的成熟苹果放在一起做比较。
至此,刘耀华的实验终于完成了闭环——
幼果期苹果=孩子;
钢针=父母的恶言。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那些父母无意中伤孩子的话语,就好比是一根根插在孩子心头的针。
接受采访时,刘耀华说:
“我本以为,这些钢针会伴随着苹果继续长大而留在体内,最终成熟后的外观看不出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看着坏果在风中摇曳,我甚至能想象到,他们每分每秒都在与体内的那枚钢针做着激烈的搏斗。”
家庭教育专家王国峰也说过:
父母的语言,创造了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经常苛责、怨怼孩子,那他就会变得自卑、焦虑。
- 感情里,学不会表达;
- 工作时,不懂得争取;
- 生活中,总是被阴霾笼罩。
更可怕的是,和展览一样,那些曾在成长过程中受伤的孩子,即使幸存下来,还是逃不脱一次次地被人们拿来比较的窘境。
所以真的是,父母什么嘴,孩子什么命!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我相信,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伤害。
但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尤其进入孩子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段,更加考验作为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千万别让你的话语,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那根稻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被称为“小陈景润”、“数学奇才”的刘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
刘路自小就对理工类的知识感兴趣,并且痴迷数学。
但到了初中,问题开始显现。
班主任反馈说,刘路在学校表现很好,学习也很努力,但就是成绩上不去——不止数学成绩一般,其他科目也都差强人意。
甚至,在一次班会后。
老师还委婉地暗示他的父母:也许刘路天生就比别的孩子笨一些。
任谁听到这样的答复,都会很伤心。
刘路妈妈也一样。
但她并没有当面去苛责孩子。
因为她发现:刘路做题并不喜欢按照老师随堂讲的解题思路作答。
要么写作不规范;
要么草草解题敷衍了事。
于是,她找到孩子,告诉他说:
“妈妈知道你有自己喜欢的答题方式,但是如果你能学会适当调整,妈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最终,在初三下学期发力的刘路,如愿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后来的故事,人尽皆知——
这个曾经“叛逆”的学渣少年,在大三时便攻克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世界难题“西塔潘猜想”。
还被中南大学破格提拔为正教授,被誉为中国“最年轻教授”。
这让我想起一句最近很火的话:
“让花让花,让树成树。”
出自林徽因的诗作《人间六月雪》。
大意是说,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的逻辑和价值。
放在养育孩子上,同样适用。
我们唯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足够的空间,才能“让花让花,让树成树”。
这3句话
父母千万不要说
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如何才能做到“巧沟通”呢?
下面这3句话,父母千万不要说!
1、“你这个年龄就该干点正事。”
很多父母其实都有一个误区: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于是,平常跟孩子交流时,他们难免就会“绝对要求”孩子。
比如,看到孩子跟同学们去参加动漫展。
下意识会说:你都读高三了,能不能别把心思花在这些没用的地方?
或者孩子考砸了。
又会说:这是你该考出的成绩吗?!
允许孩子有试错的空间,是父母的智慧。
尤其在跟孩子沟通时,“不把话说死”,他们才会收获更多可能。
2、“一天天就知道玩,我真是让你气死了!”
网上有个很经典的段子。
放寒假了,孩子在家学了一天。
学完后拿起平板打算玩会游戏。
结果爸妈下班后正巧看到,上来就是一句:“一天天的,就知道玩!”
看似无心的一句唠叨。
实际却否定了孩子一整天的努力。
为人父母,我们尤其要做到的就是,杜绝“过分概括化”的表达。
3、“再这样下去,你就废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叫“自证预言”。
当我们渴求一件好事发生时,会努力寻找其正向的一面。
但与之相反。
如果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消极、糟糕的。
那最后就会很容易诱发坏事情的发生。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不去灾难化地沟通,尝试与孩子进行有界限的表达,亲子关系才会真正融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