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不会一帆风顺。
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你的内心。”
这是我看完《一代大师李叔同》后的感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李叔同先生从痛苦到成就的不凡人生,深深震撼了我。
我叫李健,今年42岁,是一名独立音乐人。感谢这部纪录片,它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家破人亡的阴影
李叔同1907年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瑞清是当朝的状元,大儿子也考取进士,家族荣耀一时无两。
好景不长,北伐战争爆发,李家遭遇劫难。李瑞清不愿做汉奸,愤而自杀;大儿子则在战乱中阵亡。一时间家破人亡,巨变直击心灵。
这对年仅10岁的李叔同影响极大。他性格变得孤僻寡言,甚至不再笑出声。他将家族的恩怨看为自己的使命,自我压力沉重。
我听后不禁为他黯然神伤。一个天之骄子就这样经历家庭的变故,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在太残忍。
旅途的苦痛
1941年,李叔同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入学前一天,他却接到通知,西南联大搬迁到云南。
当时正值国难当头,为避战乱,西南联大学生必须从重庆出发,徒步千里至云南昆明。这原本十天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两个多月。
纪录片细致还原了他们的艰辛旅程。穿行在崎岖山路,风餐露宿,断粮断水。同学们脚被磨出血泡,饥肠辘辘,但仍咬牙前行,终于到达目的地。
如今回看,他们的坚持令我肃然起敬。那是一段考验意志、坚持信念的征程。
肺病的折磨
大学期间,李叔同开始发现自己有肺结核病症状。可当时正值国难当头,医疗条件十分艰苦,他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病情加重后他返回家乡养病。在家休养三年后病情好转,他重新回到重庆大学完成学业。
可就在毕业前夕,因为劳累过度,李叔同的肺结核复发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带病回家继续休养。
这期间,他卧病在床达六年之久。期间经历数次手术,生命多次濒临,但他凭借毅力坚持下来,最终战胜了病魔。
我看时不禁为他的坚强抗争叹息。承受这样的病痛折磨,仍然选择奋斗不息,正是他人生转折点。
砥砺奋进的毅力
肺病好转后,李叔同重新回到学校,仅用了两年半便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并直接考入了博士研究生。
期间他日夜苦读,从不间断。还持续坚持体能锻炼,以免病情复发。他的毅力和恒心,实在令人惊叹。
1953年,李叔同以一篇创新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尽管走了许多弯路,他仍然实现了自己的历史学者梦想。
这段过程中,他展现出的毅力与决心,深深地影响着我。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他都没有放弃,这种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破釜沉舟的探索
文革开始后,李叔同再次遭遇巨大打击。他代表作《中国历史地图集》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禁毁,自己也被下放劳动改造。
在农场劳动的日子里,他并未气馁。他开始默默策划一部开创性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英译本。
80年代后,他重新TRANSLATE手这项工程。虽历经种种阻力,但他破釜沉舟,终于在1992年完成了英文版的编撰工作。
面对逆境,他不畏权威,依然勇敢探索。正是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让他获得了成功。
骄傲与偏见的人生
看完纪录片,我不禁对李叔同先生由衷佩服。
他经历了那么多悲苦和磨难,却从未放弃过对历史和学术事业的追求。是他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他走过那些艰辛岁月。
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生的苦难是众生皆有的,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他的内心。
李叔同先生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毅力与气魄。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前行者,世间的光明与美好才得以延续。
我将永远记住这位一代大师,并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无论命运如何跌宕,只要我们心存信念,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彼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