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无非就是公历,最早由古罗马皇帝推行,以太阳运动周期为标准设计的历法。相对的,阴历则完全按照月亮运行周期设计。你是否以为,这两种历法就已囊括人类全部智慧成果,中国的农历不过是其中一种?
其实不然,中华民族的农历早在2000多年前就独辟蹊径,吊打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历法。为何这么说?因为农历完美地兼容和统合了阴阳两种历法的优势,顺应了四季变化和自然规律,确实可称得上“天人合一”。
单纯采用阴历的最大弊端,是无法指导农事生产。因为12个朔望月只有354天左右,每年会比太阳年短10多天。这导致节气逐渐脱离月份,到了祭祀春天的仲春节,可能还是冬天的景象。
相反,如果只用阳历,又失去了按照月相来确定日期的优点。人们对月亮升落和望朔的变化无感,也就丧失了古人通晓时令、感知节气的能力。
所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综合两种历法的优势,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农历。它首先沿用阴历的月份,按照朔望确定每月的大小。同时它规定了二十四节气,来使月份与太阳年对齐。
这样一来,农历就同时兼具阴阳历法的优点:既可以通过月相变化来确定日期,又可以通过节气来指导农事。天人如一,四季有序,乃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设计!
具体来看,农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按照月相变化,从朔日开始,到下月初一结束,共29或30天。朔日和晦日,就是月亮不可见之时。
同时,一年又被细分为24个节气,平均15天一个,来对标回归年的365天。这样月份与节气就联动起来,既区分又统一,使农历既有望朔的阴历属性,又遵循了太阳运动的周期。
在月内,农历又将一个月分为三个候,每个候十天。每候的鸟虫花木都各有区别,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日间,古人观察日影变化来确定节气。他们发现一个节气中间会有一个气候转折点,所以细分为节和中气,立春到大寒共24气。
可以说,农历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融会贯通阴阳历法,顺应四时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规律,让时间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确实称得上“天人合一”。
正因如此,在农历指引下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海桑田,而其创造者的周边民族早已被历史湮灭。今日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断裂,也应当重新认识农历的伟大,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为指引,继承发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