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境高于艺术,却也深不可测。究竟何为文学的最高成就?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你打开那些公认难啃的经典之作,智商必将在阅读中被一次次重重挤压。正所谓”登高望远,困难方见”。今天,就让我们细数那些令智力遇阻的”文学绊脚石”。
一、《忏悔录》——心理描写如臻化境
大文豪果戈理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将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完全剖析。小说从头至尾无一消极因素,作者对自我的反思如同在心灵深处挖掘,将内心世界完全暴露无遗。
读着读着,你会渐渐发现,果戈理仿佛拥有某种”读心术”。他将人性的阴暗面完全剖析,赤裸裸地揭示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卑鄙。而在这种暴露无遗的自我检视中,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压制。
小说最著名的一幕,就是作者回忆起独自一人时吃完最后一个梅子的经历。他坦陈那种贪婪、自私的渴望,令人震惊。你会在阅读时止不住反思: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黑暗面是否也如此可怖?阅读的过程,就如同被生生掷入精神世界的深渊。
二、《人生的缺陷》——”忧郁”视角难懂透彻
这本被誉为”忧郁之作”的文学巨著,令智力一次次陷入涩滞阻碍。作者玛斯洛夫在通篇记述人生景况时,所抒写的苦恼与焦虑,令人如临深渊。读者在阅读中,常常陷入无法理解的疑窦之中。
比如她写道:”这世上竟有这样无情、可怕和空虚的人生景况。即使在夜里,也从未想象过这种地步的恐慌和绝望。如果说身在监狱或遭遇人生的不幸还算不得什么严重的灾难,那么现在我才是彻底地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每每读到这些,便仿佛置身生活中最底层,误入绝境,陷入一种极端的痛苦和悲观。玛斯洛夫就是通过这样的笔法,将”忧郁”的情绪力透纸背,令人生命中的焦虑与无助尽在其中。
三、《陆西园叙事诗》——艺术表现力达至顶峰
作为诗人中的”诗神”,蒲松龄通过这部诗作将诗歌的意境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全书包罗万象,从诗情画意到理性哲思,无所不包,堪称气概磅礴。每每思绪万千时,您只需打开其中任何一首诗,都能领会到诗人张扬的诗心与远大的胸襟。
比如著名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云:”独在浔阳江上步罢,满眼是黄花白浪。千帆过尽还乡是路,人生如梦,何曾梦觉?风雨陡飐无怨无惧,所恨者路之犹太促耳!前不见古人,已蹑芳径;后无来者,空阖幽扉。”
读来令人如临深不可测的境界,智力常常陷入放空状态,进退维谷。无论饱读诗书,还是区区世人,都将在这气魄磅礴的绝唱中产生心智压制感,领略到诗意的顶峰之境。
四、《罗夏狂人日记》——探讨存在困境 引发思维困惑
贝克特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狂乱日记,全景反映了现代人的存在困境、疏离感与无意识状态。先不说书名本身就令人困惑,光是字里行间那些令人费解的狂乱思绪,就足以让智力迷失方向。
小说中主角记录的日志跳跃离奇,处处透着荒诞离奇的神经质和超现实色彩,堪称”意识流文学”的经典之作。但读者却如同误入一个无边无际的混沌世界,迷失在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游移中,难以琢磨透彻。
作者笔下充满了这样的哲理质疑:”我们为什么存在?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正视死亡的永恒?生命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些终极困惑都无法给出完全的解答。通读全书后,智商仿佛受到全方位的压抑和挑战。
五、《乡愁》——诗化写作令人无从觅思
作为中国新诗人中最受争议的代表,艾青一生作品都给人一种辛辣、诗化而晦涩的印象。这本诗人的散文集《乡愁》也继承了他的独特风格。冗繁的修辞和深奥的隐喻,让阅读者常常迷惘不解,陷入理解的困境。
他在散文中写道:”我们的上苍给我们祖国以如此广大的空间,以无穷无尽的山川大地,是为了让人们以广大的胸襟向往高远的渴望,追求理想,尽可以在这块富足的土地上去流浪,去发明,去探险,去追求爱和真理,让他们过着自由而高尚的生活。”
读来前径绕绕而去,中间纷乱如麻,后又钩人心弦。艾青笔下的语言太过诗化和抽象,无论智商如何恰当,都难以完全掌握其内核。重重阅读之下,最终沉沦于其欲言又止的晦涩之中。
当我们翻开文学经典,有时会觉得理解起来并非易事。纵使智商再高,也常常在深入阅读之际遇阻受挫。正如批评家所言:”要读懂大师们的经典名著,不仅需要广博的见识,有时还需要超出常人之上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那些被公认为”难啃”的作品中,体味文字的神奇魅力。探讨精神分析、存在困境、诗意至境等高深问题,智商之所以会一次次受到压制,实则是因为人性的复杂和命题本身的崇高与玄奥。
作为读者,纵使遇到疑滞徘徊、智力受阻,也是一种极好的修行过程。因为要领会文学的最高精神,就必须从置身其中的迷惘和挣扎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知性和见识。也唯有如此,方能让智商在文字中不断提升,从而享受那种超然的文学体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