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刷到小小年纪就能跳双杠、练体操的孩子,心里是又羡慕又好奇。想想自家那个连蹦床都挺吃力的”小胖墩”,是不是错过了好时机?
我和老伴孩他爸其实都属于个高族,长到一米八几,算是遗传还不错。可现实就是,女儿即将8岁了,个头只有125cm,连小班上的男生都比她高出一大截。
作为当妈的,看着女儿这般儿化马大个,心里是又心疼又自责。是不是之前运动太少?饮食没补充好?到底哪里出了岔子?
知识渊博的朋友说,孩子身高60%由遗传决定,剩余40%则取决于营养、睡眠、运动、生长激素等因素。如果把这40%做足了,说不定还能极大程度弥补遗传的不足。
于是,我和老伴在孩子放学后便像反斗棋一样,安排起她天天滚打,据说只要高强度运动锻炼多了,就能最大限度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进而促进骨骼生长。
每天晚上,我们三个就像陀螺般在小区里狂奔个3圈,又叫女儿连续做20分钟深蹲、俯卧撑等训练。
半个月后,看到孩子满头大汗、灰头土脸,我们也总算松了口气,终于为她的”长高事业”开了个好头。
殊不知,当女儿一天连遛带跑,回到家后累得趴在沙发上睡着时,我们的做法才引起了医生姐姐的注意。
“你们这样高强度运动,会让孩子的生长遭受重创啊!”医生说,”孩子的骨骼软骨发育还没完全成熟,关节腱骨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力量。”
没想到平时仰慕的功课女王居然对孩子生理构造了解甚少。医生耐心解释,孩子的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力量没有成年人那么强。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让孩子承受过大的运动压力,骨骺部位很容易受伤,影响到生长发育。比如每天深蹲,易造成膝关节损伤;俯卧撑则可能导致手肘和腕关节积劳成疾。
更要命的是,大强度运动会加重生长板受损,一旦生长板遭到破坏,孩子想长高就无望了。而生长板往往在12岁女孩、14岁男孩时才会逐步闭合,所以必须在此前充分保护,决不能操之过急。
吓了一大跳的我们立马暂停了全部剧烈运动,不敢再自作主张了,全然听从医生嘱咐。而医生说,对于未到16岁的孩子,有三类强度较大的运动最好远离:
一、举重运动:无论是舉铁还是壶铃,都属于力量型练习。举重过程中,孩子需要承受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重力,容易压缩脊柱、骨骺等,影响骨骼发育。
二、马拉松长跑:马拉松历时几小时,属于耐力型运动。长期高强度消耗能量,会榨干孩子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影响骨骼、肌肉发育。
三、高难度体操:像双杠、吊环等高难度体操动作,需要频繁做出剧烈扭曲、拉伸等动作,极易导致骨骺、关节受伤,阻碍身高发育。
没想到我们眼中”高大上”的运动,竟然是最不宜让孩子尝试的。原以为通过高强度锻炼,能助女儿长高挺拔;没曾想,过于操之过急,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长高岂止是吃喝睡和运动的事?这一通提醒打开了我们新的认知。医生建议,孩子在青春发育期,要采取循序渐进、科学有度的运动方式。
比如4-6岁阶段,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舞蹈、平板支撑等柔韧力和核心力量训练,为今后的运动储备基础体能。
7-10岁阶段,小小年纪恰好是柔韧度最佳期,可以适当增加瑜伽、武术等有助于拉伸和力量练习,为青春期骨骼生长做好准备。
11-13岁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以尝试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体操、散打等,以激发生长激素分泌、增强心肺等机能。
14-16岁阶段,是青春期孩子生长的最后阶段,此时生长板将快速闭合,家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如跑步、篮球等,促进身高生长。
16岁以后,无论男孩女孩,骨骼就基本成型,已基本摆脱生长发育阶段,这时候可以开始尝试一些高强度或重力型运动。
专家强调,对于未成年人,运动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不能剥夺孩子运动的权利,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打了摆了。
照着合理的运动计划一步步来,再加上良好的睡眠作息、均衡营养等配合,相信定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曾经运动白痴的我,通过这次经历算是补了一课。现在虽然还没头绪该给孩子安排什么运动,但至少明确了几条禁忌,来日方长,慢慢来总会找到适合她的路。
毕竟,拥有小个子也没什么不好。我和老伴看着女儿瘦瘦小小、朝气蓬勃的身影,就很知足了。只要她健康快乐成长,无论最后长成什么模样,我们都将永远疼爱有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