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六十六,四地绕着走”,不是迷信,这四个地方少去为妙

自古而今,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和俗语,其中不乏具有一定哲理和智慧的好话。比如”人过六十六,四地绕着走”,这八个字虽然语出民谚,但其中蕴含的人生真理却令人深思。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待到耄耄之年,我们自然会对生命的残存时光愈加珍惜。在这最后的黄金岁月里,我辈应当用智慧规划人生大道,而不是贪恋虚名富贵,争攘于世俗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古人才告诫晚年人生要”四地绕着走”,少去为妙,免受世俗纷扰的拖累和干扰,岁月才能恬淡安然。

一、贫穷潦倒之地,切忌徘徊

路漫漫其修远,人的一生求索无穷。可是当步入耄耄之年,我们难免会反思从前追求过于物质和名利的痴狂,惭愧不已。而这就是告诫我们晚年时光要避开贫穷落魄的地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意思是说,富有之人才懂得规矩礼数,衣食无忧才明白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若是年纪大了还流落到贫穷潦倒的地步,恐怕也就看不清世事的本质,难免会陷入精神焦虑和挣扎。

所以晚年人生定要慎之又慎,少去贫穷落魄之地,方能安度余年。诚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才懂得老人的需求与痛苦。我等人生晚节如是,定当远离贫求济施的岁月,生活过于贫困窘迫的人生境地,必然会失守最后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徒然叹息自己堕落,追悔莫及。

二、纷争吵闹之地,切忌徘徊

儒家教诲我们:”不击无怨。”争斗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新的怨恨,因此纷争吵闹之地乃是防微杜渐的重地。人到暮年,身心力行将衰竭,自然要避开这些纷扰,从容自在。

马王堆帛书中有云:”乐与年同归。”具体之意思是说,人到晚年就不应和那些吵闹的地方打交道,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欢乐。纵观岁月长河,确实是许多人到了耄者之年,仍然爱好斗嘴争权夺利,最后断送了安享天年的机会。

所以,晚年人生应远离纷噪喧嚣的地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洗净心灵的干净,方能得到真正的乐趣。倘若一味为了虚名挥霍战火,浸浴在纷争喧嚷中翻云覆雨,岂非徒然给了自己徒劳无功的空虚和遗憾?

三、色欲淫靡之地,切忌徘徊

哲人常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承担和发挥。”承担是指负起道德责任,做一个有操守有节制的人;发挥是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的升华。如果年迈之人徘徊在淫靡媾和的场所,无疑会与这一真理背道而驰。

古人云:”邹衍六十而耽婉艳之乐。”这充其量是青年时代的孽狎,但终究要在耄者之年洗心革面,超脱欲望追求精神升华。倘若还专注于色欲淫靡之地,肆无忌惮地贪恋声色犬马,定难逃庸碌浪费一生的指责与鄙夷。

因此,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我们,都应远离这种肉欲纵欲之地。淫靡的地方充斥着腥羶艳丽的场面,只会让我们的心智逐渐变得肮脏龌蹲。保持年老心智和人生尊严,才是做人的根本。徘徊那般场所,岂不耻于祖先?背离了”仁者爱人”的精义?刚正不阿、超然物外,才是我辈所向往的。

四、放纵糜烂之地,切忌徘徊

世事沉浮,人生无常,哪里都有一些糜烂放纵的场所。这些地方往往充斥着罪恶和肆虐,若是踏足其中,必将精神堕落、声誉扫地。晚年人生切忌去那里流连徘徊,只会贻误良机。

古语有云:”迷阙挥霍无归路。”这正是对那些沉湎于放纵享乐之地,最终精神出离的生动写照。处于安度晚年的阶段,心智早已成熟,理应明白放纵糜烂的行为必将遭来灭顶之灾。

人到暮年,聚焦于精神追求,方为最高境界。任何一个佛门圣哲,都会告诫我们人生终极的幸福在于放下执念。安分守己,淡泊名利,反而能获得无上的轻松与自在。徘徊放纵糜烂之地,无异于将来世都毁去了,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人过六十六,四地绕着走”,这八个字义重如金,含蕴极为深刻。它提醒我们晚节不保,必将一事无成,所以到了年老的时候,就应该避开那些贫穷、纷争、色欲、放纵的地界,以求超然物外,心灵得到升华。

这很显然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古人对于老年生活的高度总结和生动诠释。当我们步入人生最后阶段,当然要格外慎重自己的行为,坚守道德底线,方能不负曾经的艰苦奋斗,在寿命终止时安然离世。有些地方,去了只会遭殃,所以要避让总是好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当秉持孔子”活着不如死着”的持论,安贫乐道,欢度余生,岂不美哉?

总而言之,人到老年其实要做的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活着要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学着要学会生命的真谛。”人过六十六,四地绕着走”,意在告诫我们守住已有的生活品质,以致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只有如此,才能在这漫漫余生里,不留遗憾地展现生命最后的风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737.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