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重纪,慎勿贰心。”孝道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子女们都被教育要时刻以孝心对待父母。可是到了中年,亲眼见证父母一点点变老、变得”薄情”后,我们方才真正领悟孝道的深奥涵义。
所谓父母”薄情”,并非形容他们的亲情单薄。相反,正是出于至亲至疼之故,方显露出一些看似”薄情”的表现。归根结底,无非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因素所致。
原因一:生理机能老化带来个性变迁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衰弱是不可逆的必然。这种机能的退化,对大脑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老年人的个性发生一些不可抗拒的变化。
首先是性情变得较为暴躁、喜怒无常。大脑的抑制功能减弱,老人们往往无法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起伏,一点小事就会变得异常激动。而且情绪的转换也反复无常,使子女们觉得如同行走在一片”陷阱地带”。
其次精神状态也更加狭隘和固执。长期熏陶的旧观念加上年龄渐长的猜忌心理在潜移默化间占据了上风,他们的内心渐渐变得狭隘和死板,不再宽容和通达,处事往往固步自封。
再加上记忆力的逐步减退,一些过往的陈年旧事重新翻涌上来,难以释怀的遗憾或怨恨便积压在心头,于是往日温情脉脉的父母也变得难以亲近、爱理不理。
事实上,子女们常对”遗言忘略”的父母失望不已,但殊不知这种应付生理机能退化的个性变化实乃无可奈何之事。既已入老年行列,个性上的”薄情”是在所难免。
原因二:对子女的期望落空带来失望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古语描绘的正是父母期望与子女现实差距所造成的失望感。一旦子女做事不合他们的期许,难免就会显露出”薄情”的一面。
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寄予厚望,殷殷叮嘱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番事业、孝顺有加等等。可是进入社会后,我们难免会被种种现实因素所阻碍,未能一一实现父母的期望。
父母为此而感到失望自是情理之中。而失望加之上年龄渐长、生理机能退化后,就可能化作无理取闹的”薄情”表现出来。比如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子女不争气、唠唠叨叨地数落当年的艰辛等。
其实这也是老年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只有把心里的不满和委屈发泄出去,他们才能在潜意识里缓解因为期望落空带来的痛苦。可是用这样一种”薄情”的做法去伤害亲人,终归是失之偏颇。
原因三:恐惧孤独产生对子女的依赖
入暮之年,作为子女们的父母最害怕的莫过于孤苦终老的境地。这种恐惧心理加上子女们日渐疏离的现状,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对子女产生了过度的依赖。
父母渐老后,身边的朋友熟人也就剩下那么一两个。子女事业有成,摆脱不了天各一方的现实。一旦独自在家,难免会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而外出时,又会惧怕出现什么意外无人照应。
于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保障,父母常常会无意识地对子女产生过度的依赖,并把这一切贪婪地要求子女来满足,导致看似”薄情”的表现频频出现。
比如大事小事都要求子女亲自操办、对子女说话无理无据但又斤斤计较、对子女矫情撒娇等。尽管表面看来有些”薄情”,但其实只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渴望子女能时刻在身边罢了。
诚然,在子女眼里,这种过度的依赖已然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可老年人终究是老年人,面对生命的终点,有这样的心理是难以根治的。只有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安抚,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减轻这种”薄情”的行为。
综上所述,父母”薄情”固然让人觉得遗憾,但由此折射出的却是一种人之常情。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他们所做的努力已是强求所难。倒不如反过来,以更多的同理心去宽容、关爱父母,用爱化解他们的”薄情”所在,方为上策。
毕竟,时光飞逝,花木凋零。我们今日对父母的体谅和宽容,就是在积攒明日自己也将收获的孝顺和爱护。让我们一起用爱心温暖彼此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