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传家,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烧香的习俗,不管是对神明上供,还是祭祖敬先人,都离不开香火的临祭。古时祭礼中,烧香可谓举足轻重。因为香烟袅袅上升,寓意着人与神明沟通、上通九霄。
但在祭祀时,要注意说那两个字呢?且听老人家为你解说祭祀之道。那两个字,乃是”稽首”二字。烧香做礼时,务必要高声稽首二字,这才算合礼、合乎祭祀的仪式。不少年轻人竟然对此一无所知,小小的失礼却可能导致大大的不祥。
“稽首”合乎礼仪
祭祀时要稽首,这是出自古籍的礼仪要求,也是民俗禁忌,一定要遵守。
记载最早可上溯至《周礼》一书。该书分别有太祝和卜祝两个重要官职,分别主管祭祀和祭祷等礼仪活动,其中就明确规定了每次祭祀时都要行”稽首”之礼。
所谓”稽首”,就是俯身下拜,表示对祖先和神明的高度敬重。无论古时大型重要的祭祀典仪,还是民间小规模的祭拜,都是如此。这种行礼的方式,可以说是礼制礼仪中华夏族的显著特征。
至于”稽首”的由来,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神道观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自古就奉行”尊天重地、崇祖敬鬼”的信仰。人死后不朽的精神魂魄就化为”鬼”而被崇拜。而人之出身地也被视为”后土”而加以崇敬。所以在祭祀时,无论祭祀对象是神灵还是祖先,都要表现出虔诚恭敬的态度,体现”崇高天地”的精神信仰。
也正因如此,”稽首”这种下拜行礼才成为祭祀中最起码的敬意表达。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在祭拜时一脸虔诚地稽首顶礼,这是对神鬼先人尊重和敬畏的体现,绝不可有丝毫怠慢。否则就会招惹不祥,给自己和家族带来危机了。
因此,烧香拜祭时一定要大声稽首,这是必须遵守的祭祀规矩。不光是古时的大型祭祀如此,即使是现代家庭小型烧香习俗,也要恪守这一礼数,否则就算是大不敬了。
必须虔诚稽首
除了符合仪式要求,稽首也能显示祭祀者的虔诚诚意。恰恰是这一虔敬之心才能被神佛祖先所认可,从而给予祝福慰藉。
祭祀本质上是人与神明之间的一种精神沟通,因此必须要怀着虔诚恭敬的心意临祭。如果半心半意、心不在焉,自然无法与神明对话,也就无法获得福佑眷顾了。
古籍中就有言:”夫祭祀之敬,若临天地”。意思是说,人祭神要像祭天地一样虔诚恭敬。而古人表达虔诚的方式,就是通过下拜”稽首”以示敬意。譬如古代著名的孔子祭祖大典,就有”三上稽首而诵禘文”的规矩,也就是要亲自下拜三次作揖,再诵读祭文,这才合乎大礼。
显而易见,稽首是表明诚意和虔诚的重要仪式。也正因此,无论供奉神佛还是祭拜祖先,都要虔诚稽首,才能以诚相向,博得神佑。相反,如果不稽首,或者敷衍了事、心不在焉,就很可能使神鬼远离,祭祀自然也就无法如愿了。
此外,我们在临祭时先要净心静虑,再以尊崇敬畏之心去稽首下拜。这样不仅能表现出虔诚的诚意,也能怀着谦卑和敬畏之心与神鬼沟通,从而博取他们的眷顾和庇佑。
所以,每逢祭祀吉祥日,务必恭顺稽首、诚心诚意,方能使香烟直达云端,消除家族灾殃,广施善缘。一声”稽首”,所载分量自不可小觑。
祈愿吉祥如意
神佛有灵,祖先在望。稽首虔诚,自然能博得祝福和庇佑。
《礼记》里说:”香火异日,祀以不疏。”每次祭祀,都是与神佛、先人对话沟通的好机会,因此格外重要。祭文中常会说”皇皇上帝,无穷祐于祉休”、”永永雷生,镛镐社稷”,寓意祈福保佑国家民族昌盛,一切吉祥如意。
所以,敬虔稽首也同样是在向神灵表达着对来世的虔诚祈祷。人们期盼着能赢得佑护,心想事成,家家兴旺发达,国泰民安。而诚恳稽首正是表达这种愿望的最佳方式。
古书中常见”香烟缥缈”、”云涌千层”的吉祥祝愿,寄托着”香烟缕缕,云雾缭绕,上通玄穹,众籓如盈”的美好祈愿。古人认为,只有虔诚稽首,向上恭敬地下拜,神明方能听得到燃香飘香的动静,垂怜鉴照,降下佑护。
可见,稽首不单是对祭礼的遵从,更是一种祈愿吉利的传统方式。它包含着祈福保佑、除灾避祸的虔诚之心。每每经过虔诚稽首之后,人们总会感到满怀希望、心中踏实,毕竟已通过诚心诚意向神明表达了衷心的期盼。
相比之下,如果缺少了那一声虔诚的”稽首”,香烟就仿佛无法上达穹宇,所有祈愿和期待也只能流于虚掷,神明也就无从兴佑和护祐了。所以为了保住祥瑞和吉庆,为了保住家族的兴旺安康,人们必须藉助稽首这一祭礼中最基本的流程,来祈求神明的护祐。
从古至今,稽首礼数就流传不息,一直都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一种祭祀行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也承载着人们对神明祖先最恭顺敬畏的期盼。
很多人都忽视了稽首二字的重要意义,以致于在香烟袅袅之际,并没有真正和神明精神对话,错失了祭祀的要旨所在。也正因如此,老人家才会特地提醒人们,烧香时一定要稽首下拜,这不仅合乎祭祀礼仪,更是虔诚与神佛祖先交流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生活才能可庆有祥,步步高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