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阶梯。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着力方向,需要家长因陪伴而生的教育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一句话概括家长如何给孩子最佳的教育支持: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这简单的几个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教育的精髓所在。
一、小学重在陪伴,培养安全感
小学生属于儿童早期阶段,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以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和安全感。
不难发现,很多问题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常常都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在孩提时期就只能自生自灭,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于是乎,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全感。
一旦心智出现这种扭曲,长大后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人格特质。比如孤僻冷淡、暴力狂躁、自卑内向等等,这都源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反之,那些能给孩子足够温暖和陪伴的家长,更容易将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富有正能量的个体。通过亲密无间的陪伴,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从而培养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初中重在尊重,维护自尊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内心世界开始萌发独立意识,他们迫切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以维护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的形成。
这个阶段是孩子人格独立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一味压制和否定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就会埋下祸根。很多青少年产生叛逆和偏差行为,根源就在于这个时期内心独立意识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反之,如果家长能够真诚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在重大决策上听取并采纳孩子的意见,就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内心强大的个体。他们将自尊心保留了下来,日后更容易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优秀公民。
曾有一位家长在网上分享了培养独立自尊心的点点滴滴。原来她的孩子上初中时,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继续升学呢,还是选择中专就业?作为家长,她没有直接做决定,而是尊重地听取了孩子的想法。
孩子最终选择了中专,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家长依旧予以全力支持。就这样,她的孩子在中专阶段虽然曾一度叛逆,却最终渡过了那段困难时期,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个体。回首往事,家长感慨,要是当年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强行要求升学,也许孩子就再也无法建立独立自信的个性了。
三、高中重在放手,培养独立能力
如果说初中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期,那高中阶段则是独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予适当的放手机会,让孩子独立面对现实,独当一面。
一味囚禁孩子于象牙塔,只会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高中生无疑已是把柄朝外的年纪,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权利,让他们自己体会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独立自主。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务,偶尔也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否定或惩罚,而要让他们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度包办和过问,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
一个朋友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她的儿子在高中时代,早已迫不及待想要亲自打理自己的生活琐事。于是,朋友和丈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安排全权交给孩子自己打理。
一开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处处需要父母指点。但渐渐地,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孩子居然学会了很多独立生存的技能。不仅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还能规划好每天的学习进度。生活上也日趋自理,不再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都需要父母操心。
直到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而且相当独立自主。如果当初父母没有给他充分的放手机会,恐怕这个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难在高中时期全面培养起来了。
四、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发现,小学的陪伴、初中的尊重和高中的放手,这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只有将这三个阶段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孩子们才能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如果我们在小学时期就疏于陪伴,孩子就会内心扭曲,缺乏安全感,将难以为后继的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在初中阶段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无法培养出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并为独立能力的最终锻炼埋下隐患。
再到了高中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手机会,孩子就会一直将父母当成”保姆”,永远缺乏独立生存的本领。可想而知,如果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孩子的教育发展大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并非是截然分开、毫无交集的。事实上,它们需要相互衔接和渗透。比如小学时期的陪伴要延续到初中,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初中时的尊重也需要渗透到高中阶段,同时以适当放手搭配独立能力的培养。
所以说,这三个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只有做到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并使这三者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孩子的教育成长才能循序渐进地一路向前,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独立自主的完整个体。
五、”三养”之道是优质教育之根本
追根溯源,这种”陪伴、尊重、放手”的教育理念,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秉承的”三养”思想——生养育之、衣纺食之、无教无威严。它们契合了优质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即关爱呵护、恰如其分地引导孩子,而非泯灭其独立性。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第一步就是要”生养育之”。也就是说在孩童早期,必须给予他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照料。这符合陪伴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初衷。只有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温暖和关爱,才不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为日后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其次是”衣纺食之”的提点。即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及生活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正如在初中时期,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独立人格一般。
最后一步才是”无教无威严”。也就是说在孩子逐步长大成人后,就要给予充分的独立空间,不要再像对待孩童那样严加约束。这与我们在孩子们进入高中后给予适度放手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讲求”陪伴、尊重、放手”的理念,其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现代演绎。它们贯穿了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兼顾了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才能有最大的保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