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放一样东西必定发财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微信公众号“谷声熊”
轻轻松松养成受益终生的读书习惯
“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听到熊解读《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大概半个月前,有位谷声熊读书会的会员朋友,向熊推荐了一本名为《一只鸟接着一只鸟》的书。
而收到好书推荐的熊,也感到特别荣幸且欣喜,自然不能辜负读者朋友们的信任,所以——
迅速搜索了这本书;
了解了一下书的内容;
马不停蹄就下了单;
收到后拿到编辑部与大家讨论……
再然后,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不过实不相瞒,在搜索了解这本书的过程中,熊心里曾闪过一丝疑惑:“这是一本‘指导写作的指南’呀,真的适合拿来分享给所有读者么?”
但在翻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疑虑逐渐被打消。
一方面,写作也是一种心灵疗愈的过程,如果这本书能帮本就爱写作的朋友们解答困惑,或带领没有写作习惯的朋友们打开写作的大门,那么熊就已经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即——
熊在这本书中,读到了一个人身上可以具备的极大的财富。
书的作者,安·拉莫特,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写作导师。
她凭借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深刻洞见,协助众多读者和学生克服写作障碍,因此获得“美国国民作家”的称号;
1994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出版后,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弗雷达·李·莫克深受感动,并为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与安一起,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2010年,拉莫特凭借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入选美国加州名人堂。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不妨从书名背后的故事说起。
“三十年前,我哥哥十岁,第二天需要上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动笔。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没打开的鸟类学书籍。他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
后来,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后来,这句话就一直深刻印在作者安·拉莫特的脑海里,不仅指导着她的写作,还指导着她的人生——
“无论写作还是生活,往往没有捷径,我们拥有的只是耐心和信念。”
而这也就是熊在前面卖的关子的答案。
一个人身上可以具备的极大的财富,就是对生活的「耐心」和「信念」。
或者说,当我们把「耐心」和「信念」揣在口袋里,就能过上富足、快乐、充实的一生。
所以今天呢,熊就从书中整理出了4点关于写作和人生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希望可以抚慰大家疲惫、不安的心灵。
(文章插图来自ins插画师@hollystapleton)
写作的目的并非“出书”,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生活也是。
23岁那年,安开始想写一本书。
26岁那年,安把完稿寄给了纽约的好几家出版社,最终被维京出版公司采用。
那时,安的心情是雀跃的。
“老天!我出了一本书!这正是我朝思暮想的一切。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对吧?”
她以为,从稿子被采用,到书籍正式出版的过程,一定就像“以慢动作又跑又跳地穿过开满鲜花的草原,投入欢呼喝彩及自我肯定的怀抱”。
但事实却与想象背道而驰。
新书上市的两个月前,安陆续收到了一些预览版书评,其中头两篇就是:
“写这本书简直是浪费时间。”
“这是一盘乏味、洒狗血、自我耽溺的大杂烩。”
这让年轻的安陷入了巨大的消沉,她每晚喝酒喝得很醉,会大哭,会拉住酒吧里的陌生人倾诉;
同时她还在“幻想”着:“重量级的书评家将会宣告,我的书是《白鲸记》以来第一本精确描写了生命之复杂难解的英语小说。”
后来很多年过去,安出版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书,每一本都未能得到她26岁那年幻想得到的评价。
不过,这时的安,早就已经不执著于这种出书带来的成功了。
因为她开始意识到:
“这件事(指出书)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好,但写作有。”
“当你写作时,你有那么多东西可以贡献出来,有那么多事物可以传达给他人,还能得到许多惊喜。”
“实际动笔写作,反倒会成为整个过程中最美妙的部分。就像你原本是因为需要咖啡因才去泡茶,到最后却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完整体验茶道,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而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人忙忙碌碌,紧跟着时代的潮水,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财富与成功,以为得到这一切后就能收获快乐与幸福;
但却常常忽略了,生活给予我们最大的奖赏,从来都不是那个“结果”,而是生活的“过程”本身啊。
我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
身边人是如何给予我们爱的。
每一天的太阳是如何升起,又是如何落下的。
比起浮躁、匆忙、随大流地去追逐那些永无止尽的东西,这些唯有耐心对待生活才能觉察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财富。
再成功的作家也会面临乏味和挫败的时刻,
生活也是。
熊想,或许在我们读小学第一次被要求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写作这件事绝不简单。
用安的话说——
那些我们想写的东西会一直缠绕在我们的脑子里,可能会害我们失眠,也可能会让我们在凌晨四点突然惊醒;
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写的东西太烂而认为自己没救了,恨不得把目前所写的东西全部扔掉;
我们可能坐在书桌前一整天,却望着某处发呆,地面上丢满了被揉皱的纸团……
而安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别担心,这一切都很正常。
“你坐在书桌前写作,会感到乏味和提不起劲,或许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处于这种状态。”
“但若以为成功的作家不会有乏味和挫败的时刻,不会有强烈感觉到自己如水黾般渺小而紧张、充满不安全感的时刻,那你就错了。”
是的,即便是很成功的、广受赞誉的作家,对他们来说,写作仍旧是个寂寞、疲惫、被榨干的过程;
而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坚持写作,就是因为在困顿的同时,“他们也常在写作时感受到巨大的惊奇”。
放在生活里也一样。
即便是在我们看来再优秀、再强大、生活条件再优渥的人,也一定有着他们无法解决的烦恼,与普通人无异。
而面对这种烦恼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挖掘那些小而美的惊喜。
所以,就如小作者不必一直羡慕大作家的生活一样,我们也不必时刻盼望着过上别人的生活。
因为就在我们平凡、普通、简单的日常里,其实就蕴藏着生活的奖赏。
写作就像开夜车,只能看到车灯照得到的范围,
生活也是。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往未来想。
就比如:
什么时候才能升职呢?
房贷车贷,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呢?
什么时候可以换更大的房子呢?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省心点呢?
……
安说,写作时,也常常陷入同样的心态。
这个故事,自己想要怎么结尾呢?
下一个起承转合该怎么写呢?
该投给哪家出版社呢?
下次写个什么故事呢?
……
但想得多了,脑袋里反而越来越乱,安说,这样的时刻总会让她“越来越惊慌,听见脑中的丛林战鼓响起,知道自己的灵感之井枯竭了,看不见未来”。
每当这时,安的脑海里都会重新浮现出父亲的那句话: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于是,她每次都让自己只在一英寸见方的纸上,写一英寸见方的短文,篇幅很小,所以根本顾不上想太多,
她希望我们明白,就如E.L.多克托罗曾说:
“写小说就像开夜车。你的视线只局限于车头灯照得到的范围,但你还是能开完整流段路。你不需要明白自己将前往何处,也不用看见目的地或途径的一切,你只要能看清前方的一两百米即可。”
至于人生,不也是如此嘛。
未来的事情总是隔着层层迷雾,哪怕我们睁大眼睛、踮起脚尖眺望,也只能看到模糊的一片;
那么既然如此,就别看那么远,而是低下头迈好脚下最近的这一步吧。
我们不必奔跑,不必着急,多一点耐心,一步,一步,不知不觉间,便注定能到达一处不同的、美丽的风景。
所有写作都始于拙劣的初稿,
生活也是。
无论是在写作时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期待着一顺百顺。
期待每一个踏步都稳健有力,每个步骤都完美无缺。
但安提醒我们,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还是拿写作而言,她说:“所有的杰作都始于拙劣的初稿。”
那些初稿可能烂到极致,让人不忍卒读;
但“几乎所有出色的创作都从不忍卒读的第一次尝试开始”。
“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免不了写出很烂的初稿,这也是他们最后能写出尚可的第二稿,以及出色的第三稿的基础。”
是啊,那些失败,那些波折,那些幼稚又丢脸的往事,是我们无可避免、注定会经历的故事。
它们的确让后来的我们不愿再次提起,但,它们并不能代表我们糟糕,更无法代表我们度过了糟糕的过去。
因为一切总会有个过程。
既然如此,那就带着耐心和关怀,走下去就对了。
无论这个世界的速度有多快,都允许自己静下心来,回到书桌前,书写自己那“拙劣的初稿”;
然后也总有一天,我们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写在最后
在熊每天的生活里,写作也同样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比例。
而写作为熊带来了什么呢?
熊想,或许是——
曾经写下的文字,如今再次读到,似乎便能借助那些文字完成一次从现在到过去、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跨越。
而无论现实与现实世界有多浮躁、麻木、令人疲惫,在那片精神世界里,永远充满着爱、耐心、热忱与接纳。
于是我们得以疗愈。
另外,对熊来说,有意义的、可以通往精神世界的方式不止有写作一种,还有阅读。
阅读也同样可以为我们觅到一处精神的避风港,让我们得以松弛下来,接纳自己与世界,学会爱人与被爱。
欢迎大家加入谷声熊读书会!在这里,一年100本书,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扫描海报二维码立即加入👇
点个「在看」
耐心对待生活
各位,晚安~
点个分享或者在看
每日读书打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情感故事,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3548.html

(0)
情感故事情感故事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