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自胜者强,能服于人者弱。”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至理名言。简单来说,就是懂得战胜自身的欲望和烦恼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而被私欲和执念所蒙蔽,难以自制的人,反而是软弱可悲的。这句古训,给予了我们前车之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在职场中远离内卷之争,找到了精神座标。
纵观当代社会,内卷现象无处不在,简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病症。我们在工作时加班加点,把健康和生活都抛诸脑后,只为赶超同行;我们为了争一官半职,背地里互相倾轧;我们对一个微小的差错耿耿于怀,而失去了宽容之心……种种表现,皆源于一个根源——我们被私欲和虚荣蒙蔽了心智,迷失了生命的本真。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内卷的负面影响,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本心的清明呢?
从古至今,先贤们留下了不少有益的智慧箴言。我们不妨从中汲取营养,为今日重拾宁静淡泊的心智找到方向。
破执为先:放下名利,还俗无求
“名利”二字,便是职场内卷的罪魁祸首。正所谓”富贵固可欲,安贫亦可喜”。一味追求虚名浮利,往往适得其反,反倒是陷入了烦扰和痛苦。
北宋程颢曾说过:”求而无厌,何异于火爇?执虚名而外逐利祚,终身劳而无所得矣!”如同一团火焰,永不知足地燃烧下去,功利心切就会让人日夜焦躁不安,到头来一无所获。程颢后来虽然曾做过宰相,但生平以守谦抱素著称,从不与人争利。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他写道:”人生谁无是理,有是道,濯清而不能自薄,晦若云烟而不能亲迩。”大智若愚的言辞,洞见了俗世纷扰背后的根源——人心因名利而扰攘,才产生争相内卷的种种丑态。所以,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内卷问题,唯有放下人之常情:功名利禄,稳重内心,无求于世俗,乃至达到”晦若云烟而不能亲迩”的高度。
守道澄怀:勤勉为本,敬畏生命
纵观古今,身怀大志、学识渊博的人,往往能够超越名利的诱惑。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更为崇高的”道”。正如朱熹解说”君子之道”时所说:”不务世俗之利,惟务生命之实。”
元朝罗大经大半生力行”还俗”二字,身居高位,却情怀淡泊。为官三十余载,他”循名教之正路,行褊贫节俭之事”。连皇帝亲征时都只随从一旅两卒,自食其力。罗氏给后人的至训是:”读书须有非常志气,方复致己身心焉。”终其一生,敬重生命的单纯本色,灼见出为官者摆脱烦扰、行有余力的真实道路。正是因为远离了浮华功利,罗大经才能潜心问道,安贫乐道,是为大儒之师。
诚如宋朝思想家张载所强调:”虽存而去其伪,直以至于纯。”我们若能踌躇满志、追求纯粹的生命智慧,优先以勤勉为本、敬重生命为先,自然就能放下一切名利浮云,内心无欲无求,进而摆脱内卷的牢笼。只有以虔诚至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心灵的安详。
息争去争:体察彼此,相互欣赏
人之所以内卷,还在于执于一己之见,狭隘短视,看不到彼此的价值。这便需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仁”与”和”之道了。
孔子曾经赞叹子贡:”侍于始终,仲懿得其道矣!”什么是真正做人处事的”道”呢?师长恽疆之遗语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忠信为本,去私存仁,推心无嗔恚,泰然迎万物。人忘其分,不见彼此,即是去道也。”即在一切时刻,我们首先要忠于自己内心的善良本性,摒弃私心杂念,怀着宽广包容的胸襟,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一旦因为利益的纠葛而忘却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蒙蔽双眼,丧失生命的同理心。由此造成的争锋相对和内耗,终归是一种背离”道”的悲哀。
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也指出:”同陷于缘爱,同被于渺流”。无论身居何种境遇,我们终归是相同的人生过客,都在被生命的浮沉裹挟。假如都能对彼此抱持同理之心,以美好友爱的眼光相互欣赏,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指责和争执了。相反,内卷之祸也就因缺乏滋生的土壤而消弭于无形。
放缓步伐,体味生活
最后,除了要反观内心,修正人生态度,我们还需从促进身心健康的角度,用行动杜绝内卷的发生。
晚清思想家严复在其名篇《佛学小学》中,从佛家智慧的角度指出了人之所以劳累的根源:我们被名利蒙蔽了眼目和心智,只是盲目急切地追求而已:”世人之劳苦,无异于在城中奔命,无有已时,甚于螭虬搏击之状。”生怕稍有差池,就会落于人后。可见,过于焦虑和攀比的心理,反而让我们生命的光彩黯然失色。严复提到苏东坡有”行到水窗清瘦处,坐看云起云落”的逸致,才是人生至乐。我们如能放缓脚步,用淡泊的姿态体味生命的美好,就能远离内卷的劳累,收获宁神宝贵的安适。
清朝康熙年间,旷世文豪王夫之也从事业上寻找到了人生的本真境界。他在京师当过捕盗廉绩,后因事累并受贬谪,一度生活颇为潦倒。然而正是在这种时候,他意识到了身外事的无常:”他年若为游民,亦乐也。处处有诸生书呆子狂夫,操觚觯,咏哦往还,不亦闲雅?”始而体认到生命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追名逐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知足。从此王夫之摆脱了内卷之争,回归了本然的生活情怀,心无旷垠,对生老病死百态洞见无遗,创作出享誉千古的诗文佳作。
综上所述,如何在工作中避免内卷?首先要从根本上浣心寻道,摆脱名利之累,淡漠于物换一颗心无旷垠的本真。而后要时刻体忖互勉,求同存异,以同理之心对待彼此,消弭内卷的根源。最后,则需身作则地放缓生活步调,感悟生命的真趣所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浮世万缘中游刃有余,活出自在而淡泊的从容气度。古人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走出内卷的阴霾,重拾生活的宁静和智慧,便是重新获得人生”道”的证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