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想挣钱,中产想变富”。这句俗语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然而,古人也警示我们:”时穷则变,节于时富”。过于追求财富,反而可能会陷入”中产陷阱”,前功尽弃。那么,这个”中产陷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典故案例1:
《史记》载有这么一段典故:缪宗最初家境贫寒,去潜邸做工赚钱养家。有一回见潜公使用金银之器,就半开玩笑地问道:”潜公何故不以陶器代之?”潜公回答说:”病无足贵,亦无足鄙,惟恕己而已”。
缪宗深受触动,遂拼命赚钱致富。然而由于缪宗早年吃过太多苦,家财万贯后反而骄奢淫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家破人亡。
阐析启示:
这则典故警示了我们两点:其一,过于贫穷会让人失去人性,所以要努力奋斗改变现状;其二,骄奢淫逸同样是一种过错,一旦迷失在财富中便会身败名裂。也就是说,人应该居安思危,贫穷时勤俭积蓄,富贵时更要清醒知止。
正如古语所言:”时穷节矣,时富纵矣”。人一旦迷失了本心,沉湎于外物,必然会堕入”中产陷阱”,最终一无所有。所谓的”中产陷阱”,就是当人们初尝成功的甜头后,便会放纵自我,铺张浪费,从而葬送前期的所有付出和积累。
现实印证:
我们身边其实就存在不少”中产陷阱”的例子。比如,有人创业发家后,就将重心完全转移到了享乐上,过度投资房产、汽车,甚至沉迷于赌博等不健康的消遣。结果,不仅事业停滞不前,更是陷入重重债务的泥潭。
还有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开始挥霍挥霍,穷奢极侈,过度奢华的生活方式几乎成为一种”强迫症”。殊不知,这不啻是在慢慢透支自己的财富,最终难免一无所有。可见,沉浸在”中产陷阱”之中,必将导致前功尽弃,财富遭到极大的浪费和流失。
历史经典阐释:
事实上,在我国历史经典中,就有不少反映和警示”中产陷阱”的典故。比如《资治通鉴》记载了北宋赵铼的故事。
赵铼早年节俭拮据,后来发家致富,却沉湎于极尽奢侈的生活方式,宅院豪华到”非王族无力营建”。结果最终资产荡尽,身败名裂。显然,他就陷入了”中产陷阱”的泥沼。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明朝中期的贡士方凤阁。他本是个商人,凭借勤劳致富,但随后放纵挥霍,连房地产、珠宝都大手笔购置,结果几年间将全部家产挥霄化尽。
由此可见,”中产陷阱”实际上是一种人之常情,历史上就存在着许多被财富冲昏了头脑、过度挥霍浪费的前车之鉴。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谨防重蹈覆辙。
应对之道:
那么,面对”中产陷阱”,我们应当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呢?
首先,要有清晰的财富观念。财富的目的并非是去实现无度的奢侈挥霍,而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自由,过上体面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财富,而不是被其束缚和绑架。
其次,要有明智的投资理念。过于冲动的投资往往容易陷入”赌徒心理”,不仅难以盈利,还可能血本无归。我们要秉持长期主义的投资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健理性地进行投资配置。
再次,要有节俭务实的生活态度。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加以约束,很容易陷入铺张浪费的险境。因此,无论财富大小,我们都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过上清贫方能自乐的生活。
最后,要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满足和骄傲往往会让人止步不前,丧失斗志。要时刻保持谦逊、戒骄戒躁的心态,不断学习提升,方能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永葆优势,持续获得财富积累。
总结:
纵观人类历史,中产家庭都很容易陷入”中产陷阱”:由贫穷走向富裕,却又因骄奢淫逸而身败名裂。正如开头所说:”财富再多,也会变穷”。所以,我们要审慎对待财富,合理使用、理性投资,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方能真正摆脱中产陷阱,稳健致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