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绩公布,儿子考400分,家族群里一片沉默,出了什么事情?

“来啊,互相伤害啊!”这是张先生在家族群里的怒吼。而引发这场风波的,是他儿子在考研中拿下了惊人的400多分的高分。看似值得骄傲的成绩,为何反而在家族群里引发了一阵沉默和不安?让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典故案例1: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孔子问学生曾西曰:”‘岂不尔思,孟之反不伥’的意思是什么?”曾西措辞很谦逊地回答称:”这个字眼怎敢说知其意,请先生赐教。”

孔子说:”不伥就是不逆,不违背。岂不思,就是你们年轻人难道心里没有想过这个道理吗?父母在,不远游,游就会贫困啊。”

阐析启示:
这则典故蕴含着孔子关于”孝”的重要教诲。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远走高飞,而应时时怀着敬重孝顺父母的心,这不仅是基本的做人操守,更能让自己保持内心的淳朴本真,避免堕落。

如果将这一智慧应用于张先生家中的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出了一个可能:或许张先生很自豪儿子在考研中获得了高分,然而他更在乎的,是儿子这种事业心是否可能影响到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在张先生家族看来,考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保持谦逊淳朴的本性,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品质。

现实反思: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家庭矛盾。许多父母由衷地为孩子的优秀成绩感到骄傲,但内心也存在一种隐隐的担忧:孩子是否会因此而自满、目中无人?是否还能像从前一样孝顺有加?家人之间对于儿女成才的期望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家长们对孩子的最高要求,其实并非仅仅是考出好成绩、事业有成,而是能够永葆淳朴本真的品质,做一个谦逊有礼、知恩图报的好儿女。一旦仅仅迷恋于成绩分数而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家人自然而然就会生出疑虑和不安。

名家箴言:
“即使你出类拔萃,也不可骄傲自满,要保持谦逊有礼的品德。”这是《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教诲。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取得了多么骄人的成就,都不应自满放纵,而要永远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操守,也是走向更大成就的必由之路。

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的观点是,君子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扎实本源,这样仁德之道才能自然显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都需建基于崇高品德之上,如果丧失了本性就会渐行渐远。

由此可见,古人都非常注重品德操守的培养,他们认为这是立身处世的基础。相比于一时的名利成就,更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品格操守,以谦逊有礼的态度面对成功和挫折,永葆本真的天性。如果仅仅迷恋于考分而骄纵已甚,最终必将一错再错,陷于恶果难逃的境地。

正确引导:
那么,面对儿子考研中的优异表现,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予以引导和教育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对孩子的成绩表示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是孩子努力的回报,也足以鼓舞他们保持斗志,继续向上攀登。但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考分只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并非最终目的。

其次,言传身教,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告诫孩子们,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分数和地位,而是善良谦逊的品德,以及对父母的孝心。我们应以自身为范,展现出高尚的品德操守,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再次,引导孩子正视成绩背后的付出和责任。一次好成绩并不代表就可以沾沾自喜,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分数的背后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更要为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才不会半途而废。

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包容和支持。孩子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和失意,这时家人的体谅和关爱就显得尤为宝贵。我们要用爱心呵护孩子,让他们在包容和支持中重拾斗志前行。

总结:
如开头的典故所示,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年轻人追求事业成就,但更强调要以孝为先,时刻保持谦逊淳朴的本性。同理,当孩子们在考研等层面取得出色成绩时,家长的喜悦固然可以理解,但也要审慎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人生更宝贵的是对父母的孝心和品德操守,而非分数本身。只有做到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我们才能让他们在成绩喜悦之余保持谦逊有礼,从而就能真正尽孝,步步为营地走向更大的理想成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77.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