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抑或”人性本善”?这是一个古老而深邃的哲学命题。但不管持何种观点,我们总会发现,身边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往往比陌生人更加残酷和致命。从故意背叛到无心伤害,从私心杂念到盲目迷信,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人性中暗藏着一种最原始、最残酷、最不堪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往往就来自最亲近的人。
最残酷的背叛,往往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宋代大儒朱熹有一段经历,后人津津乐道,折射出这种人性丑陋的一面。
朱熹年轻时,热心于佛学,常与一位朋友研习佛理。此人向他暗地举债,并借钱于朱熹。待债务高筑,这位所谓”朋友”竟然对朱熹说:”我看你做学问的志向很高远,可惜你家贫如洗啊!不如把家里那点存银拿出来,咱们发一笔家财同甘共苦吧。”朱熹一时失察,竟应允了下来。这位”朋友”拿到钱后,很快就人去楼空,杳无音讯。从此,朱熹一贫如洗,只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业。而始作俑者,竟然是最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
面对亲近者的这种卑劣背叛,即便是堂堂大儒,也会恼羞成怒、痛心疾首。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愤愤写道:”视人情如陌路,方无仇隙。”只有将他人视作陌路行人,才能免受仇隙和伤害。可见,友人的背叛给予朱熹何等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刻意疏远亲密的人。这正是身边人给人性带来的最大恶意——无情的背叛,永生的创伤。
除了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之外,我们往往也会在最亲近的人身上,看到出于私心和偏执而带来的伤害。比如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北宋明道三年,皇后为太子所生,生下一子。后来当朝宰相赵普安排一个私生子充当太子,将亲生太子藏匿起来。赵普做这一切,完全是出于私心:他想要在太子入主后获得权力,所以不惜铤而走险,杀害亲生太子。而皇帝和皇后竟然从头到尾都对此浑然不觉,直到几年后才被揭露真相。这不啻是亲人之间伤害的最高体现: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家人的利益和生命,更是对基本伦理的亵渎!
在古今典籍中,类似的故事并不鲜见。今人常说朋友”小人”给予的伤害,往往比陌生人更甚。其根源就在于,身边人也会被私心偏执所束缚,做出牺牲他人利益的事情。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正是这种伤害带来的震撼和残酷最为沉重。
除了直接的背叛和伤害,来自身边人的恶意有时还会隐藏在更为微妙的方面。比如那些毁誉参半的酸言冷语、诽谤中伤,又或是盲目的迷信歧视、无知的种族偏见,无一不是人性恶意的外化体现。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便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精辟的批判。在《船上吟》等作品中,他讥讽了身边那些虚伪做作、勾心斗角、目光短浅的世人。面对”奸佞之徒,偷生者是也”;面对那些”乖戾张扬,时戳人痛处,告人以败”的嘲弄者,王夫之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一面:
“吾因是非曲全,信口开后言。砭人病痛,以矜夸雄辩。自暴自弃,句令换新换怜。”他们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对他人肆意诽谤讥讽,实在是人性中最令人不齿的一种恶意表现。可见,身边人即便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那些流于嘴皮子的口诛笔伐,同样会给予极大的精神摧残。
总的来说,人性中最大的恶意,往往就潜藏在最亲密的人中。无论是出于贪婪而做出的背叛,还是由于偏执而伤害他人;无论是为了虚荣而肆意诽谤,抑或是盲目迷信而对他人怀有偏见,这一切人性的阴暗面,都在亲近的人身上反复上演、循环往复。
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去防范和回避亲近者给予的种种恶意伤害呢?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这样说道。只有我们懂得诚实做人,用诚恳的心待人处世,才能避免受到恶意的伤害。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怀着审慎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保持适度的距离和戒备,不轻易将心事托付于他人。毕竟谨小慎微正是圣人的至训,也是对付潜藏在身边的人性恶意的唯一良方。
正如王夫之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不云乎远以自闲,混俗多招人非议。高人止矣,退而无词。”只有退而高往,保持超然物外的洗净心性,人生方可长存安宁,免受人性恶意的伤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