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 这六种认知偏差,说出来秒懂,却很难克服

“须知思也在于病。”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箴言。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种种认知偏差,根源在于思维存在着”病根”。这些看似简单的认知缺陷,说来话长理却不难懂,但要彻底克服并不容易。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心理学的重重迷雾,看看这六大常见的认知偏差是怎么回事。

认知偏差一:确认偏差
“他虽然今天迟到了,但平时表现一向很好。”听到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会对这个人保留一些好感呢?这种倾向性的思维习惯,就是确认偏差的典型表现。

所谓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获取新信息时,往往只会选择性地接受与已有观点相符的证据,而对相反证据视而不见。因为否定已有认知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用合理化的方式强化已有印象。

比如,面对一个人口蹩脚地解释道:”我今天来晚了是因为堵车。”尽管这听起来并不太可信,但只要这个人以往表现良好,我们也会很容易相信他的托辞,从而避免修正既有印象。可见,确认偏差会让人视而不见相反论点的存在,变得盲目而僵化。

名家论析: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孟子曾说过:”君子恕己及人,小人穷阔人。”意思是君子之人会用同理心来看待事物,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立场;但小人只顾眼前得失,故步自封。

这正体现了”确认偏差”的两种不同认知路径。当我们用同理心看问题时,自然会全面权衡各方因由;但是如果一昧坚持自己的成见,就难免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认知偏差二:锚定效应
“哇,这家五星级酒店的房价超贵啊,要3000一晚上!”听到这个价格后,你可能会觉得心疼不已。但是,如果先给你一个参考点,称”这家酒店最贵的房间要一万五块钱”,接着再报出同样的3000元房价时,你可能会觉得物有所值了。

这种因为最初给定的参考点”锚”而影响后续判断的心理效应,就叫做”锚定效应”。一旦大脑先被某个基准值所”锚定”,即便后来获得了其他更客观的信息,初步印象也很难完全抹去。比如有人报价一双袜子30元,你可能会觉得偏贵;但如果先给你一个100元的”锚”价格,30元就显得很合理了。

可见,锚定效应让大脑陷入了参考系的束缚之中,不能客观理性地进行判断。它是一种本能上的认知偏差,影响了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和决策选择。

名家论析: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指出了这种效应的存在。他说:”祸兮福之所伃,福兮祸之所倚。”意思是祸福往往相伴而生,只是人们容易被某种状态先入为主,从而固步自封。

比如有人刚经历了一场天大的祸患,这时即便获得了一点小小的福分,也会觉得是千载难逢的大福气;反之,如果一个人刚刚大富大贵,那么哪怕后来遇到一点小挫折,也会觉得分外沉重。正是因为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才会产生了如此扭曲的认知判断。

认知偏差三:虚无主义偏差
“我完全明白你说的每一句话。”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敷衍别人呢?事实上,我们常常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自身的无知视而不见,而是对一切自以为是。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过分自信,就是虚无主义偏差的表现。

虚无主义偏差让人们对世界产生了一种过度简单化和确定性的认知。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已经把一切都看透了,从而忽视了复杂情况下未知的因素。比如很多人读过几本书就对某个领域自以为是了解,殊不知那只是冰山一角。

名家论析: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和两个人在一起交谈时,一定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可见,孔子非常谦逊地承认了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无知,这正体现了对虚无主义偏差的正视。

另一位思想家墨子也曾说过:”辞不循利,循利则昧于是非。”意思是,如果言语只是追逐私利而违背了原则,就会迷失对错的判断。这同样反映了虚无主义偏差会让人们片面地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更为广阔的真理。

认知偏差四:暗示传染
“大家都在这么做,我也跟风吧。”你是否也常常这样盲从大众?这其实就是一种认知偏差在作祟——暗示传染效应。

所谓暗示传染效应,是指个体常常会被他人的行为或者舆论给”感染”,从而做出违背自身原则和意愿的事情。比如看到很多人都在网上骂某个明星,你也会下意识地加入其中;又比如身边朋友都在追某种网红式消费,你也会渐渐被”传染”而蜂拥而至。这种盲从,正是暗示传染效应的缩影。

名家论析:
老子曾经指出:”视之不足,故昏昏;听之不足,故喤喤。”意思是,被暗示传染效应所蒙蔽的人,总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显露出一种昏昏沉沉、无知无觉的状态。

另一位古籍中智者也曾说过:”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迷我独惑。”这同样是对暗示传染效应的深刻诘问:为什么要随大流而盲从,反而忘却了自己内心的真实追求呢?

认知偏差五:单因素归因
你是否曾无意中对别人做出了一些简单的归因和判断?比如,看到某人家庭条件好就断言”他一定是个富二代”;见人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就认定”这个人脾气暴躁”等等。

这种只根据单一因素就对他人做出评判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单因素归因偏差。而事实上,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往往不是简单的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比如一个人暴发户的行为,除了家庭条件因素,可能还有许多如教育程度低、价值观扭曲等深层原因在起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些,单凭一个表面现象就贸然做出判断,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和思维局限。

名家论析:
孔子曾说过:”由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知之”的意思是,对于已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对未知的东西则要保持谦逊。否则就难免会对事物做出单因素归因的武断判断。

另一位思想家孟子也曾有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意思是真理往往是多面体的,如果单从一个层面去看,就会忽视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对单因素归因偏差的有力批判。

认知偏差六:幸存者偏差
“我朋友王小明,靠着玩游戏每月就能挣10万,开公司太轻松了。”在听到类似的故事时,你是否也会产生”我也可以像他一样成功发家致富”的幻想呢?如果是这样,那就代表你可能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误区。

幸存者偏差,是指人们往往只会关注那些成功者的特例,而忽视了那些同样机会下失败的大多数。仅凭表面现象,就对成功做出了一种过度乐观和简单化的认知。

事实上,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伴随着无数默默无闻的失败者。单凭一个特例就进行概括,难免会对真实的成功概率产生巨大认知偏差。比如大部分通过玩游戏赚钱的,其实都是些小打小闹;再如很多老板的创业经历,其实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饱经磨难。

名家论析:
这种以偏概全的幸存者偏差,其实早已被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发现和批评。

老子曾说:”存乎其夷则尽,予者同其疇也。”意思是,如果我们只关注那些表面现象上”存在”的成功特例,而忽视了更多隐藏于背后的失败事实,那就陷入了狭隘的认知误区。

另一位思想家韩非子也曾说过:”物有甚时而亡有,难可乎哉?”他意在指出,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一天,如果只盯着一时的成功存在而忽视了更为广阔的客观环境,必将难以洞见事物本质。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或许能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容易说出又难以克服的认知偏差存在。这些偏差往往源于人们对认知本身的盲区,是一种根植于本能的思维惰性。正如开场白所说,老子认为这是人的思维存在”病根”所致。

要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其实并不难。只需牢牢树立起批判性思维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智,不为任何一种认知所禁锢和束缚,就能逐步走出误区,获得清晰客观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共同学习和反思,避免陷入各种认知偏差的泥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98.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