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精神内耗,做有价值的事

“聪明不如盲渎,机锋不如钝涩。”这是宋代理学家张载在《正蒙》篇中的一句箴言。其中的哲理是告诉我们,与其干耗着精神去钻牛角尖,不如质朴一些,笃实做事。否则,精神将会在无谓的事物上被糟蹋,人生也就难免庸碌一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宝贵的精神力做有价值的事,而不是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内耗之上。那么,究竟什么事是有价值的呢?什么样的精神内耗又应当摒弃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不做权谋算计的精神内耗

很多人的一生都耗在了权谋算计之中。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断布局图谋,却忘了自己本该用精力去学习和实现人生的更高追求。这种精神内耗,无疑是毫无价值的浪费。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意识到权谋算计的虚妄和无益。《庄子》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践之虚而实,鱼焉用之?”意思是,如果一味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阴谋诡计,那它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此,古人认为这种精神活动本就是浪费时间和心力。

除了道家思想如此之外,儒家也曾申论过类似的主张。《礼记·礼运》中记载:”好勿贪谋,勿伤身不践,勿穷困不活。”意思是说,人不应该贪恋那些阴险的用心险谋,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伤害,最终必将穷困潦倒。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那些无谓的算计和谋略,它们不仅徒劳无功,更会带来精神上的内耗和伤害。相反,我们要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事业,而非耗费在这些毫无意义的权谋之上。

不做因循守旧的精神内耗

人生在世,如果止步不前、因循守旧,终将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勇气突破旧有的模式,而不是被陋习所禁锢,做无谓的精神内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就曾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如果我们一味墨守成规、因循旧习,终将止步不前,难以通晓大道真谛。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学习和改革的决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也曾有过相似的论述。他在《正蒙》中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勿为伦乱所拘,为变革所惊。”要有勇气超越陈规陋习的禁锢,不为浮华的表象所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有价值的事,而非被旧习牵绊而耗尽心力。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先贤智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因循守旧的危害。这种精神状态不仅会令我们止步不前、与时代脱节,更会在无谓的陋习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所以,与其做这种无价值的精神内耗,不如振作精神,敞开胸襟,勇敢地去拥抱新事物,投身于有益的事业之中。

不做执迷不悟的精神内耗

此外,一味固步自封、执迷不悟,对于事物本质视而不见,也是我们应当杜绝的精神内耗之一。如果我们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拒绝外界的启迪和引导,终将一事无成,人生也就难以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老子》中,就有这样的箴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深意是说,一个人如果对自我一无所知,固步自封而不求上进,那就算再有才智,也终将止步不前,与”强者”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儒家,朱熹也曾为我们指出了执迷不悟的危害。他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学者之戒,欲行之而无人步,欲达之而无人路,是执迷而不自反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学者固执己见,对他人的教诲视而不见,最终只会陷入迷途,徒劳无功。这种状态无疑是在做无谓的精神内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界的种种启示,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时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获得应有的价值体现。如果我们固步自封、执迷不悟,反而会令生命的精神力陷入无谓的内耗,最终一事无成。

不做病态嫉妒的精神内耗

此外,病态的嫉妒心理也是我们应当摒弃的一种精神内耗。很多人一生都耗在了嫉妒之中,对于他人的成功充满了忌恨,却忽视了自身的精神力应当用在更有价值的事业之上。

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已经警示过我们,不应心存嫉妒之念。在《荀子》中,他写道:”好人之所好,正身之所劳。”意思是,优秀的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完善自身品德的事业上,而非耗费精力去嫉妒他人。

到了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则进一步阐述了嫉妒对人生造成的危害。他在《正蒙》中指出:”纵欲而耽于嫉妒,贪获而驰于失节,皆伤阴德而陷人于罪戾。”意思是说,嫉妒和贪婪都会动摇人的道德操守,使人堕落到犯罪的境地。可见,嫉妒不仅是在做无谓的精神内耗,更会危及我们的人生道路。

反观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无不怀有谦逊包容的胸怀。牛顿曾说过:”我就像一个站在海边的孩子,捡到比别人的贝壳漂亮一点而已。”华罗庚也曾自谦说:”我不过是捡来一点狗尿尿的,谁想为中国数学做点微小事罢了。”正因为没有被嫉妒和自负所困扰,他们才能专注于事业的追求,最终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总之,无论是权谋算计,还是因循守旧、执迷不悟,抑或是病态的嫉妒心理,这些都是在做无谓的精神内耗,我们都应当加以摒弃,而将宝贵的精神力量投注到更有价值的事业之上。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找到这些有价值的事业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番。

立足本职尽心工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出自《论语》的箴言,指出了我们做有价值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每个人都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本分事务,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人生的价值所在。

朱熹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理念,他说:”无欲则刚,无谗则直,无私则明,无疑则睿。”意思是说,我们要心无旁骛、意无私曲、思维明晰、判断果断,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取得应有的成就。

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同样也能体会到这种专注本职的价值。无论是一位医生尽心为病人诊治,还是一位老师用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亦或是一个父母操劳养家糊口,这些都是立足本职、尽心工作的具体体现。正因为他们用爱心和决心去做好本分事务,生活才得以富足,社会才会运转有序。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用心工作,踏实做事。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而不至于在无谓的精神内耗中度过虚度年华。

专注学习奋发有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出自《论语》,阐述了学习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新知,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持续进步,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就是这种学习精神的楷模。孔子”临池而梦蜡”,到老年时仍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而孟子在七十高龄时,也还在拜师问道,时时勉励自己努力不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学习的决心和热情,他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到了晚明时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于学习的价值也有了更为深入的阐发。他说:”为学之法,存诚味素。就是存着诚实纯朴的心做起,就会日日新、日日进步。”意思是说,我们学习的态度必须诚实纯朴,如此方能不断精进,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价值。

可见,无论是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都是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钻研,最终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需要怀有这份学习的决心和恒心。只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新事物、提升认知,才能在工作上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从而获得人生的意义所在。

服务他人回馈社会

除了本职工作和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回馈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事业。这正符合了中华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而非囿于纸上谈兵,徒劳无功。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就曾明确指出:”乐于天命,知命乐志,不以修渎凌物。”意思是说,人应当乐于遵从天道,知命而有乐趣,而不是执迷于一己私利,从而损害他人和伤害社会。由此可见,古人极为重视通过服务他人、回馈社会的方式来彰显人生的价值。

到了宋代,程颢则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民,施之有则。”意思是说,君子固然可以合理地追求财富,但同时也要爱护人民,将财富合理分配给他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程颢的祖训才能代代相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无数人在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创造有价值的事业。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又如那些为国为民奉献的军人警察,用生命捍卫和平、维护正义。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通过奉献与回馈,人生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揣着一颗服务他人、回馈社会的心怀,用自己的专长和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徒劳无功的精神内耗中虚度年华,而能真正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理应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不要在权谋算计、因循守旧、执迷不悟、病态嫉妒这些无谓的精神内耗中浪费时光。相反,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岗位、专注学习、服务他人、回馈社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121.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