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心,除却这个心外,别无一物可称作人。”这是王阳明先生有关人生核心的至理名言。对他而言,一个人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内心修为,只有时时在自己的内心中栽培美好的品质和理念,生命才能永不枯荒,长盛不衰。所以要活出一个充实丰富的人生,从心之所在做起,在那里悉心培植理想的花朵,是不二法门。
一、徘徊人间,内心无火终将荒芜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丝毫的理想和追求,那无疑就是一个极为荒芜和无趣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很多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人,正是因为缺乏精神寄托,所以才会让生命变得如此单调乏味。
有一位中年人就曾自嘲说:”我如今过着荒芜了一大半的生活。朝九晚五上班,下班即睡,周而复始。恍如刚才生命已过了一大半。”面对如此评语,不少人或许会表示理解;但换个角度想,这岂不就是一种极大的愚昧和自暴自弃吗?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游手好闲状态的罪魁祸首,就在于这些人内心缺乏理想和信念。因为连内心都没有一片理想的园圃,又如何能让生命不荒芜呢?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人生沙锡画面了。
当然,人生并不是只有精神生活那么简单。但王阳明先生教导我们,即便你要为生活辛勤作息,内心也应该时时燃烧着理想的火焰。只有这样,生活才不会感到索然无味。正如他所说:”心不在焉,草也无草;心不在焉,花也无花。”
二、扭转颓废,心中必须要有花儿开放
那些精神颓废的状态究竟应当如何扭转过来呢?王阳明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在我们内心中种上理想的花朵,就能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因为有了理想信念这盏永不熄灭的心灯在引导,哪里还会有无聊和荒芜的困扰呢?
甚至在王阳明眼里,即便身处环境艰难,只要心里种了这朵理想之花,生活也依然充满希望和动力。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早年间,作为农家子弟,王阳明生活曾一度极为贫困,但他从未因此而失去了内心的理想。
他后来回忆说:”我在农村年纪那时,家境实在太差,每到冬日便要把双脚浸在热水里以御严寒;可是内心却始终装点着为学求道的向往。正是这份执著,让我得以最终脱离颓唐的环境,成就今日一身学养。”
所以,一个人即便生活曾经备尽艰辛,但一旦内心始终装点着理想的花朵,就终将冲破生活的重重阻碍,活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生。相反,如果内心一片荒芜,即便生活再富裕,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三、追求至善,在心中种下无上理想
对于寻常人而言,理想或许只是一些如学有所成、安居乐业之类的愿望。但在王阳明先生看来,真正高贵的理想应超越这些世俗俗务,人生追求的目标绝不应止于此。他主张我们要培植内心最高尚的理想信念。
王阳明先生指出:”贤者之心,譬如一面明镜,明明亭亭,不容纤毫之隔阂。”所谓”贤者之心”,就是要在内心中种下对”至善”的无上追求。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决计无法摆脱凡夫俗子的层次。
因此他主张”致良知”的修身方法,要求吾人在内心深处培植”致良知工夫”。所谓”良知”,指的是纯洁无瑕的天理人性。只有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内心的纯真善良,并将其发扬光大,才不会堕入世俗的是非黑白,内心亦不会荒芜。
在王阳明着作中,常常能看到类似”放一复归之地”、”安百世绵绵之计”等论述。这都是催人在精神追求上要有超越现实、追求永恒的高度。只有内心中装点着如此崇高理想的花朵,生命的航道才不会单调乏味。
四、学问自得,绝不囿于一世俗念
相较于那些囿于世俗、贪恋名利的人,王阳明先生无疑更看重通过学问自得、修身养性来实现心灵升华。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为世间的种种名缰所惑,而会一直保有内心的无上追求。
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致一念萌心目诲而已。”意思是说,只要一念之间照见了纯真的”良知”,就能内心超脱,不被世俗的诱惑所累。从这个角度看,学问和修身所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永不干涸的智慧之源,让我们随时可以饮用其中的甘泉。
因此,王阳明先生极力主张”在学在涵养”,时时以学问滋养内心品性。他说:”学之为知,惟在乎致则力而行之耳。”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践行真理,我们才能在内心中有一朵永不凋残的新绿萌动。
这正是他为什么如此推崇古人修身立业的重要原因所在。因为那些贤人哲士,不正是用孜孜矻矻的学问自得之志,在心中不断耕耘出充沛的生命能量吗?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常怀惕厥,实现心灵永不枯荣
既然内心种满了理想和学养的花朵,我们就应当时时怀有敬畏和谨慎之心,不使之凋谢、茧丝满志。正如王阳明先生亲自留诫的那样:”操之在我,非外在也。苟纤毫有舍,半途而废矣!”
所谓”心不在焉,草木亦不生”。一个人如果对内心理想的坚持稍有松懈,生命就会在瞬间失去神韵,一蹶不振。比如很多人开始总有滚滚热情,但往往不到中途便消磨殆尽了。这就是由于内心对理想缺乏敬畏之心,把持不住初衷。
又譬如有些人年富力强期间总是极尽追求,然而一逾知天命之年,便物我两忘,堕入逆耗疲惫的阶段。其根源仍在于,那些理想的花朵缺乏深根固蒂,无以维系生命的持久动力,只能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王阳明时常教导人们要时时警惕怠惰,”惕厥”就成了他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正是这份敬畏之心,才使得他那颗理想的心花常年郁郁葱葱、孜孜不衰。正如当年他对朋友们说的那番话:”吾之道心,如一团火燃,虽暗夜之阻,亦可以自度。”
他虽已步入暮年,但那份精神状态宛如烈火重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正所谓”燕雀之志气,恒怀其阳春之思”。在晚年时期,他竟然还能新作《传习录》,可见那颗理想之心是如何永不止歇地在他内心播种、发芽、成长了。
六、付诸实践,为世界播撒生机勃勃
然而,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王阳明先生对内心理想的追求绝不是只为了自身的升华而已。他更是希望把这种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源相传,为苍生大地播撒出无穷的生机力。
正如他时常自勉自谆的那般:”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那个修行人迥然不买,虽然却也是田园盘继视听架。”意思是说,只要内心中装点着不生不灭的理念,哪怕置身于世俗的烦扰,依然能够体味到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
凭借这种理念,王阳明先生在晚年便四处讲学,努力将”内心种花”、”致良知”的学说广泛传扬出去。无论是家富传子、农村子弟,还是风华绝代的读书人,他都毫无保留地为这些有志之士宣讲生命的真谛。正是这份急人之所不急的热情,才让他的主张深入人心,于世播撒下无穷的正能量。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阳明先生依然在矢志不渝地述说自己内心的追求。他临终时留下”了凡四训”,这部遗嘱将他一生的修养理念娓娓道来,用平易近人的语言,阐释了应当如何在心里种花、终其一生不荒芜的人生哲理。
从诞生之时起,这份理念便洒向大地,让世世代代都能瞩目他一往无前的追求和勇气。可以说,王阳明先生的一生就是在为世界播洒理想和希望的花种,用含辛茹苦的艰辛方式,来培育出一朵朵郁郁芬芳的生命绽放。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亦有穷矣。虽然如是,其所自生自生不穷,犹金石之可薄储者。”只要我们在内心里种下生生不息的理想花朵,就能像宝石那般璀璨夺目,永不枯竭。阳明先生用他毕生的追求,已经为大家最好诠释了这一道理了。
所以,正如他当年所期许的那般:让我们都在内心之中种下理想的种子,思想和躯壳相互映辉,精神从此生生不息,方使我们的一生永不荒芜。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内心充盈着永不枯竭的理想能量,我们就一定会像那缕阳光一样普照大地,不留黑暗的缝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