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吾往矣,虚于往哉!”面对这世间的生死无常和短暂人生,王阳明曾这样感慨。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同一阵春风,有去无回。但是否就此虚度年华,定会遭人生羞愧,悔不当初?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宝贵答案——在心中种下美德的种子,于是我们的人生就终不会在这世道中荒芜。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位理学大师的生命智慧,携手走上修心养性的康庄大道。
内心自省:
王阳明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传佛心印王阳明”,其核心智慧就在于”正心诚意”—即首先要洞见自心的本质,明心见性,做到诚实无伪。他提出,”夫妄念起于内,而放纵由外”,发现内在的心源污浊,不是由外界引起,而是自己内心本就存在许多杂乱情思。
因此,唯有时时反省自己的习气、拣择自己的念头,如同菩萨劝世说的”即念则念,即心作心”,才能真正明白人性的本质。所谓”即念即心”,就是时时关照自己的妄想和杂念入微细处,审视其根源,再将之化净。只有这样,我们的心地才能真正清明。
由此可见,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正是得益于他持之以恒的自我反省和心智修为。如果一个人浸淫于物欲的漩涡,或是迷失在尘世的种种瑕疵之中,终将把自己的本心磨灭,注定要在生命长河中徒留羞耻和劳苦。
良知实践:
认清本心之后,如何去实践人性中本然的善良本质,便成为王阳明倡导的第二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时时以良知为师,以良知为品评标准。所谓”良知”即”良能”,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
王阳明提出:”吾心之全体便是良知,吾所谓良知者,本吾心之本体。”也就是说,良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玄理,而是人人心中固有的一种本性,只要用心体认,就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要时时以良知为导师,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人之常情,是否违背了本性。
比如面对一个陌生人求助时,如果内心生起一种施与的善念,这便是良知在显现;但如果心中起了嫌弃和冷淡之心,良知就会贬低这种行为。所以我们要以良知来约束自己,不为欲望所蒙蔽,做到”虽爱之甚,良知当遗之”。只有时时以正念实践,才能保持心地清明,与生俱来的善正本性自会显露无遗。
平和自然:
王阳明还特别强调,修养心性要用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不可勉强操守。所谓”平和自然”,就是要依循自然天理,顺从本心本性去实践,不用去强求。他说:”我这心与心体一般无二无别,渗渗漓漓地流行无间阂,特地求个什么心,这不是劳而无益吗?”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修身之道并非形而上学的玄妙追求,而是顺应自然本真,顺其自然就好。要知道,人心本就清明向善,只是被妄念和杂质所遮蔽,用不着太多强求和虚伪做作。当一个人摆脱了那份执念,随自己本心去体现善良时,就已经是在修了。
这就像水本来就是清澈的,只是被浑浊的污物染浊了色泽;只要把污物去掉,水的清怿之状自然就会呈现。同理,心也只需要一步步地洗澈污垢,去掉贪嗔痴的遮蔽,就会恢复它的本真智慧。
所以我们在修养时不必太过勉强或是刻意,只要平和自然地依从本心,时时内省、实践良知,时间一长自然就会由浑入清,由”亲善之心”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推己及人:
清和志愿之性既达,时光推移,我们自然就会有向外施者的大度,推己及人,用心灵滋养亲疏无遗。王阳明认为,心地越是清澄,越是能给予世间万物温柔的慈爱之心。所谓真正”格物致知”,就是洞见”物物皆备于我,万物一体”,做到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同理。
在这个境界下,一个人自会用无私的怀柔和温暖去广纳群生,不分尊卑远近。像我们常看到的扶老携幼、爱鸿爱木之德,都是源自内心的充盈与广大。比如志愿者总是把自己的慈爱和怜悯施予园丁草木,手足无措的人们;比如乐善好施的人,则无条件地用温暖滋养这个世界,哪怕受益者远在天涯。
这份对一切事物、万物生灵都怀有温暖之心的精神境界,就是”致良知”的最高意境。我们每个人若能时时从心灵深处种出慈悲之花,用爱心滋养亲疏,人生之路定能斐然芳菲。
结语申论:
过去总有人将理学视为神秘莫测的东西,认为那是一些玄乎其玄、难以理解的理论。但王阳明却将这种境界表达得朴实无华,又平易近人。他的核心思想,无非就是诚心诚意地反省好自己的本心,时时做到实践良知、去除妄念的修为。如此而已,终能达到内心清明、与世界同理的高尚境界。
“心之体,良知是也”。只要在这颗明朗的良知之心中播下善良质朴的种子,用耐心悉心呵护,终有一天定能开满芳菲,滋养亲疏、普渡众生。王阳明对我们人生的最高寄语,只不过就是叮嘱我们如此认知、修炼和奉行而已。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真理而放纵妄念、沉浸物欲,那定会让原本清明的心湖浑浊不堪,最终被私欲和私念统治、溺死在泥淖之中。也只有摆脱了那些瑕尘,一切诚、一切善,我们方能在这蹉跎岁月中赢得圆满人生。
所以,即便我们止步在肉身修为的层次,也要筑起一个清明自在的内心,别让肉身蒙尘、令心地荒芜。正所谓”有了纯洁、无暇的心田,哪里都有一片美好的天地。”只要如王阳明所教导的那样,在内心中播种善意和慈爱,我们的人生之路定能硕果累累,芳菲永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