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内在追求。然而往往我们都被一种浮华和功利观念所笼罩,忽视了彼此之间根本的差异性,从而在生活与交往中产生种种隔阂和矛盾。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内在独特性并不难觅。因为正如古语所云:”人之生而万户殊途,不啻区区有别尔。”只有真正解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我们才能真正珍视和欣赏每个独特的个体。
一、天性不同,注定人与人的基因差异
追根溯源,每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就源于我们生而不同的基因天赋。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个不可磨灭的个体烙印,也注定了每个人在天性爱好和能力特长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有些人生来就热爱大自然,对动植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属于典型的”田园诗人”型人格。而另一些人则偏向技术和理性思维,更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等事业。两者的天赋所在完全不同,每个人的独特色彩自然也就显山露水了。
依照这一理论,任何两个人都很难完全一样。即便是一对双胞胎,由于受到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天性潜质发展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说,我们要珍惜和欣赏彼此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和天份,而不是将人人等同看待。
古往今来,鲜有人能对这一点有更好的论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说过:”虽父子兄弟,实殊形而异气。”意思是说,即便是亲兄弟,出生成材也是各不相同。这正是人之初的根本差异所在。
二、价值追求不同,注定生活轨迹大异其趣
源于基因天赋的独特差异,使得每个人对于生活价值的追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简单来说,有的人更看重物质享受,有人则矢志于精神理想;有人力求安稳,有人向往刺激。这样的价值观差异最终就注定了每个人生活轨迹的大相径庭。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有人孜孜不倦追求学问事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学术科研。与之相对的,另一些人则致力于商场打拼,把赚钱挣钱视为人生首要目标。前者勤恳专注、崇尚理想,后者则更趋务实利已。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在踏踏实实地从事着让自己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享受着自在知足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高消费奢靡的方式,过着锱铢必较的日子。两种生活轨迹和人生体验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价值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
老子早就指出过这一点:”彼可取而代之。是事君子之远虑。”人之所以游离有别,正源于每个人内心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异,只是很多人都未曾意识到而已。我们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就更加宽容了。
三、修养程度不同,注定人品格局差异悬殊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根本的体现,莫过于每个人内心修养的程度高低不同。或许在某些表面条件如财富地位上,人们的本钱是相差无几的。但到了内在品德素养这一层面,差异便可谓是天壤悬殊了。
因为有的人虽然享有良好的家世和教育,却没有将之内化为真正的修养操守。相比之下,有些出身平凡的人反而饱读诗书,苦心修身,内在品性高出许多。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能看到一些人内心世界的高尚与否,并不单纯与外在条件挂钩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比较例子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地位显赫的名人,待人接物方式极为粗鄙无礼,丝毫没有修养涵养可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偏僻乡野间往往也能遇到一些纯朴善良的平民,他们虽不显赫,但品性高尚谦和有礼。两者之所以判若云泥,正是源于内在品修的悬殊差异。
所以古人才会劝勉说:”修己之道,诚为至难。”只有把修养的工夫做到了极处,才不至于同流合污,与那些人品低下的人无异。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高尚的内在操守,便也难免与桀骜不逊者同流合污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亦如此。
四、际遇不同,注定人生经历阅历有别
由于个体先天条件和内在追求的差异,每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际遇也必然是大异其趣的。或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与他人的经历还略同,但时间一长,整体的人生际遇和阅历就难免会出现巨大的分歧了。
可以设想,一个在田间农村长大的孩子,经历过的环境和阅历必然与城里的孩子迥然不同。前者从小就见惯了艰苦朴实的生活,接受的是农事勤劳的传统教育;而后者长期处在温室般的环境,或许连做家务劳动都很陌生。
再比如一些游学海外的人,他们在外地经历的种种际遇,与国内朋友的生活也是完全两码事了。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别说是在国外留学,哪怕只是远赴异地工作,人们的际遇和阅历也会发生天壤之别。
所以历来智者读书人,都对此很有认识。王阳明就说过:”彼中有此,此中有彼,人之所处,殊极于异。”朱熹同样也强调:”异域风物,各有不同。”人与人的际遇距离越远,所积累的生命阅历差异就会越大。这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五、气质不同,注定个性行为判若云泥
人的差异性最终也会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举止和个性气质之上。不同的个体,必然会在这种外在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色彩,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感受。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有人就天生活泼开朗、爱说爱笑,行为举止张扬外向。而另一些人则性情内敛沉静,从不轻易示人。再看遇事处理方式,有人喜欢先斟酌从容,而另一些人又习惯于当机立断。这种气质和个性行为的极端差异,已经使得每个人在他人眼中具有了独特的个体形象。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方式中观察到气质差异。有人生性风趣幽默,说话讲究诙谐机智;也有人比较直爽,讲话干脆利落;还有人循循善诱,字字珠玑。仅从这种语言气质上,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鲜明分明了。
正所谓”性相近者好为徒”,每个人身上这种独特气质的差异,必然也会使我们与部分人群亲和,而与另一些人疏离。因此古人才会教导我们,必须明辨人之性情之异:”确乎吾未尝,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必须对每个个体加以甄别,方能正确相处和友朋。
六、阅历不同,注定见识角度各异无穷
古训有云:”见贤思齐,非馁非馁!”每一个人的境遇不同,所见所闻也必然不同,由此我们的见识和思维角度自然就会各不相同。其实,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独特差异,人类社会才显得丰富多彩。
比如有的人见多识广,常会从前人智慧中吸取营养,思维方式便格外博大精深;另一些人则朴实质朴,习惯于用最质朴的方式直视问题。这种见解角度的天壤之别,必然会导致同一个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的思考结果。
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是,有些人通过长期的磨砺历练,对人生和社会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另一些朋友由于阅历尚浅,思路就显得有些肤浅和单薄。这种见识上的差距,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磨灭的独特之处。
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当一个人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了,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他与生俱来的独特思维价值。所以就算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也很可能会在某些特定问题上产生分歧,这都是由于见识角度的差异所致。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
总的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通过多个层面得到了诠释和体现。对此我们理应有清醒的认识,珍惜每个个体的独特气质,用宽容包容的胸襟疏通差异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和谐共存,联手发扬光大人性的精华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