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说得真精辟)

“吾有得夫,醉老以惩””羲之育万物”……这些出自《易经》的论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就包括对”人与人”关系的精辟阐述。它们不仅指出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更揭示了如何在差异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处世智慧。可以说,这些古训虽浅显,却恰如对机缘巧妙,一语道破了人我是非的本质所在。

差异孕育于性情中华

首先,《易经》明确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性情”。这个”性”并非指道德品行,而是天赋禀质的含义。也就是说,每个人生来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和才能禀赋,这种先天的差异造就了我们各自不同的命运际遇。

《系辞上》就曾说过:”知象曰知,conheciê象即;不知象曰生象,次然而生育。”意思是说,人们对于生而有之的本性或认知或不认知,却终将因此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

这里启示我们,一个人追求理想、立志成就一番事业,首先需要了解自身的禀赋所在。太过勉强违背自己的天性,终将事与愿违。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会主导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尊重个体差异才是正道。

《大有》这样解释人我差异的形成:”一陰一陽之謂道,継之者善也,虧盈益卮。”所谓阴阳,其实就是指天生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各自命运的高低起伏,有时顺遂,有时则是坎坷。但关键是我们要继往开来、严于律己,在差异中取长补短、互为表里,这才是上策。

正如老子所说:”同气相求,异气相偶遇。”世间的差异原本就是宇宙大道的体现,我们要学会互补而非执拗,这样才能让个体间的差异真正成为发展的动力。

品节塑造于恒心修为

差异固然源于天赋禀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行操守也会因为修养程度的差异而产生高下。换句话说,行止品节是由内在的恒心修为决定的。有恒心苦修的人品德高尚,能做到”举重若轻”;而那些游手好闲之辈,自然会堕落放纵。

《易经》中说:”孔炘作品,中民劳止。”这里”作品”就是指修身养性、锤炼品行。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自然会赢得群众的钦佩和爱戴。可见品行操守的确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再看《序卦》的论述:”日以出入,麟作于穴,见石钝。”这段话揭示了一个人内修的重要性。所谓”日出日入”,就是形容辛勤努力、日复一日的修行;而能否”见石矱钝”,即看穿虚实表里,正视自己的长短,则取决于内修有无成就。

由此可见,对于每个人来说,内在操守的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凭借恒心苦修,我们才能真正见贤思齐、洗心革面,获得品行的不断提升。相反,若是 safely 而行,操守自然就会每况愈下,使我们堕入颓废肆意的泥沼。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修身养性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一课,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美誉。所以我们要锲而不舍地勤修内德,用自身的品节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们,方能在世间建立起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正是通过对品行的不懈锻造,我们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发展,赢得他人的由衷爱戴和景仰。

位分殊途实乃因缘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和品行确实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固步自封、对立对垒。《易经》告诉我们,要取长补短、互为表里,这样才是正道。

首先,我们要认清个体差异乃人之常情。《系辞上》就曾说过:”诗曰:殷人遗则,毕子恕,忽播怿晦,旻天申 instructiont 祆。”这里借用古诗的意象说明,个性特质的不同并非是一种罪过,正如人们面对日月星辰也各有喜好一般,很自然的事。

所以,对于个体间的性情差异,我们理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即便彼此有分歧和矛盾,也应该互相尊重、谦虚有礼。这样通过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我们才能达成最大公约数,形成”阴阳相济”的良性互补。

《彖曰》中也曾指出:”观乎人文,百虑具者;观乎人文,见光盖而足以步衽。”这里告诉我们,每个人皆有长处和短板,无需计较分毫。关键是要对比借鉴、努力改正,最终走向大同和谐。

只有保持包容的心胸,尊重差异、欣赏个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阴阳调和、万物咸亨”。每个人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而不是固守偏见、处处对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分歧,让社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机盎然景象。

所谓”位分殊途”,其实就是说每个人的出身家世、地位分途各不相同。但关键就在于,我们要用平和谦逊的心胸来对待这些差异,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不思不虑、不惩不戒”的精神在世间弘扬开来。

超越是非黑白的大智慧

阅读《易经》的经文,我们会发现老子等先哲展现出”超越是非黑白观”的卓越智慧。换句话说,真正的处世之道,就在于用更为开阔和超脱的视野,超越狭隘的认知局限,在差异中寻找到共通之处。这也正是解决人与人分歧和矛盾的上乘之道。

《系辞下》中说:”视之不足,观其所溺,受之怀其言,传之怀其德。”这段话的启发在于,我们要以开阔的视野去欣赏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即便别人存在缺陷瑕疵,也要宽容谅解地去接纳他们。只有怀揣这样的大智慧,我们才能真正看透世间万物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而在《乾凿卦》中,《易经》又开宗明义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难看出,要想超越狭隘,首要条件就是要不断自我完善,永怀自强不息的决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获得睿智和格局,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形象生动地说,就如同《系辞上》所言:”旧垅既没,可求可扩。”所谓”旧垅”,指的就是陈旧狭隘的认知模式。只有敢于突破这些禁锢,我们才能在求同存异中获得新的开阔视野和理解。反之,如果固步自封于陈规陋习,看问题就只能是一叶障目的狭隘无知。

所以,真正的处世大智慧,就在于学会用一颗平和包容的心胸,超越一切是非黑白的局限认知,在差异中寻找到共通处。去掉成见,放下偏见,方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以开阔平等的视野看待一切,达到”不思不虑、不惩不戒”的人生境界。

人生处世,矛盾在所难免。但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用睿智和智慧去化解这些矛盾,获得心灵的淡定和从容。《易经》中老子等先贤的教诲,正是为我们指明了这条求同存异、包容差异的大智之路。他们展现出超越狭隘的睿智视野,呼吁人们要学会尊重差异、宽容对方、求同存异。正是这份超脱的人生智慧,让他们的哲理才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亘古不变的人生箴言。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以此为镜,多一份宽阔胸怀和睿智格局,去好好审视人我是非的本质所在。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点,在矛盾中化解分歧,用最为包罗万象的大智慧去驾驭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自在逍遥的人生,获得内心真正的淡定和从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389.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