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秋时代,有一位名叫庄周的思想家,人们简称他为”庄子”。庄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
在偶然的机缘下,庄子有幸结识了一位奇人异士——惠子。这位惠子后来做了魏国的宰相,官运亨通。有一天,庄子听说惠子高居显位,就怀着馈赠之意前去拜访。
谁知惠子听说庄子来访,竟惊慌失措,生怕庄子是来夺他宰相之位的!于是惠子一方面摆下了贺礼恭迎庄子,另一方面却暗中调遣人手缉拿庄子。
庄子见状,不以为忤,只是淡然一笑,就给惠子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南方的凤凰,飞往北海,路上只吃竹果,只喝泉水,只在梧桐树上休息。一只眼光短浅的丑陋猫头鹰撞见了凤凰,见它仪态万千,便妒忌起来。猫头鹰叼着死老鼠,仰头对凤凰大吼一声,企图吓走凤凰,生怕凤凰抢走它的死老鼠。”
庄子说,凤凰宁静自在,高视阔步,根本不屑于理会猫头鹰那点私心杞忧。你我人生,各有所求,用不着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惠子虽身居高位,妒忌我这个逍遥自在的穷人,那显然是拿了自己的尺子在量我。
原来,尺者,是心中自设的一张权衡人生的评判尺。人各有志,各从其志。人心过于自私狭隘,就会固步自封,总拿着自我的尺子在丈量他人,从而生出嫉贤妒能、勾心斗角等种种丑陋心理和行为。放下心中的尺子,才能宽阔胸襟,涵养济世。
二
放下心中的尺子,活出自我,是庄子一再倡导的做人处世之道。
有一回,庄子和弟子游览到邺县,看到当地有一棵参天大树,枝桠盘根错节,不甚雅观。旁边一个石匠见了,撇撇嘴说:”这哪里是宝树,这种树材质坚硬,难以加工,也不结果实,又没有什么用处,说它是神树,真是可笑!”
石匠的评头论足,令大树十分愤怒,当夜就梦到大树来斥责他:”你这个人啊,眼光如此短浅,怎么看我的!如果我质地笔直,早就被砍伐做梁柱去了。如果我能结果实,每年那些采摘的人都会拽我的枝干。我偏要这副粗犷的样子,才得以百年树龄。你只是一个庸人自扰,如何能揣摩我的用意!”第二天,石匠醒来,颇有领悟。原来每件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本源和定位,用旁人的尺子揣度,实在是过于武断。
放下心中的尺子,寓意就是不要拘泥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必须虚心包容差异,尊重万物万象间的多样性。譬如文人骚客写出”墙里秋千君子作,杯中黄白两头同”的佳句,那是赞叹了自身虽有不同,但却可以相互包容、和谐共生。
三
放下心中的尺子,是匡扶世人破除偏见、摆脱执迷的有益启迪。
有这样一个寓言:孔子的弟子子贡去南方游学,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辛勤浇水。他用桶往复提水灌溉,身上尽是汗渍。子贡见状,十分惋惜,于是就上前苦口婆心地劝说那位老农:”你这样浇灌菜园太辛苦了,何不运用新式水车,一次就可以浇上百亩,何其省力便捷!”
老农摇摇头说:”虽然你的建议很好,但一旦大兴水车这种机械了,投机取巧的习气就会在人们心中滋生。稼穑只知浇灌,却不知劳作的艰辛,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的。倘若人心向往功利而舍弃艰辛付出,反而丢失了本真。”老农宁可保留旧式吃力的洒渍方式,也不愿意追求过高的效率而失去了纯朴本真。
子贡哑口无言,只得请教孔老夫子。孔子听后,点了点头说:”人各有志,彼是一位修行自然之道的高士。不同的生存方式,非同凡响的禀性,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人心归根结底,不过是如何去摆正”吾心”与”物心”的关系。用主观之心,揣测别人的心,就会自己固步自封。必须放下心中的尺子,才能认清本源,了解万物的存在价值。
四
放下心中的尺子,体味宇宙生生不息的运转规律和精微奥妙,是庄子”齐物”思想的高阶理念。
庄子有一位挚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惠子一身才学,被推举做了宋国的宰相,食祿加禄,很是得志。
然而庄子只是过着寒素的生活,家贫如洗。他妻子常常气恼地对他说:”你清高矜持,游手好闲,赚点家财算什么?邻人谁都在讥笑我们穷酸的生活!”
这日,惠子得了国君赏赐,骄傲自满,他驾着十辆马车来见庄子,等着庄子羡慕嫉妒的目光。没想到庄子只是淡然一笑:”我看你就像野兽伴巨虎,时刻担惊受怕,辗转反侧。君不见,真正的自由其实是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别人身居高位疯狂躭逸,到头来只是将你的生命抛到烈火之中。”
大道自然,高洁淡然。有人主动追名逐利,用功利心理去衡量生命的价值;有人执守本分,默默耕耘,过着淡泊自然的生活。对于大智大勇者而言,金钱地位根本算不了什么。庄子所悟的”齐物”之道,不正是要人放下心中的尺子,不去计较名利得失,从而通晓万物的本来面目吗?
无论是形如丑陋的”骍鸡”、还是诡异的”胠臬”,只要安守本分,知足自然,就是至高无上的人生之境了。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放下个体的主观期许,方能契合宇宙的客观运转,从而进阶升华为不拘一格的”齐物”之至人。
结语:
庄子的佛理引人深思。一个真正放下心中尺子的人,便不会再用自我的标准评判他人,而是以通达开阔的心胸包容天地万物。生命原本就有不同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如此虚怀若谷,退步做一回”无己”、”无功”、”无名”的过客,从而到达”齐物”思想的最高境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