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看似客观的尺子,用来衡量和评判这个世界。但如果用这把尺子去揣度别人的生活,就会产生偏见和误解。庄子就曾用生动有趣的比喻,教导我们放下心中的尺子,学会宽容接纳,从而修炼一颗自由的灵魂。
01 不揣度他人,放飞心灵
有一次,庄子的好友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听闻后,怀着对知己的思念,前往魏国拜访。谁知惠子却误以为庄子是来觊觎自己的官位,竟下令全城搜捕庄子。
庄子自有高见,并未对惠子的猜忌心存芥蒂。他找到惠子,笑着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南方的神鸟凤凰,飞抵北海途中,路过一片树林。它只食食竹子,只吮清泉,只栖梧桐树。一只猫头鹰叼着死老鼠,见到凤凰骄傲的身姿,不禁心生戒备,口中发出威吓的”呖”声。
凤凰闻言大笑:你以为我会觊觎你的死老鼠么?在我眼里,那和你的官位是一样的地位。你的砒霜是我的蜜糖,你的宝藏是我的砂石。
有时我们过于自我,把自己珍视的东西,当成了全世界的珍宝。其实人各有志,对美好的定义不尽相同。我们若用自己的标准揣度他人,最终只会陷入猜忌和偏见的泥潭。
庄子最后谆谆告诫惠子,收敛无谓的猜忌之心,洗去自私自利的小聪明,学会信任这世界,才能坦荡大度,放飞内心灵魂。是非成败,不过是尘世间的浮云而已。只有放下心中的尺子,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活出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02 不评判他人,修炼宽阔胸怀
有一年,庄子的弟子欲学木工,找他推荐一位师傅。庄子便讲了一个关于石匠和神树的故事:
有一位姓石的老木匠,在曲辕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几千人也围不住它。石匠看后不以为然,认为如此大树经不住风吹雨打,又结不出果实,大而无当,不堪使用。
后来,这棵神树竟入梦对石匠说:正因为我的独特,所以才幸免于伐木人的砍伐。假如我笔直无瑕,怕早就被人砍去做梁柱了;如果我结果累累,每年也逃不过人们摘挖的命运。
枯朽才是我的馥郁,无用才是我的存在之道。石匠啊,千万别妄加评判于我的生存方式,那只会陷你于执迷不悟的境地。
醒来后,石匠如梦初醒,意识到每个存在都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凭借自己”对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只会带来偏执和傲慢。真正的智者,懂得体谅与包容生命万千,尊重各自存在的价值取向。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我们往往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他人的人生抉择,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全面思考。正如庄子所说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摆脱成见和傲慢,用同理心对待分歧,才能收获宽广的胸襟和智慧。
03 不干扰他人,修炼独立品格
子贡是孔子最重视的高足,有一次南游归来,遇到一位正在用桶浇菜地的老人。子贡认为这种做法太过落后,劝老人用上新式的水车装置,可以提高浇灌效率。
出乎意料的是,老人给了子贡一个回绝的答复:各种新式装置虽能提高效率,但却也会加重世人对功利的追求,扰乱生活的本真。我虽然穷却并不羡慕别人,也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子贡你还是走吧,不要在浪费我的时间了。
回去后,子贡请教孔子。孔子说他遇到了一位了不起的 “浑沌”高人。这位老人活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无法强加于人,只有尊重每一种生存方式的存在价值。
庄子即是这种理念的缩影。作为一名小吏,他本可以利用学问上位,但他却选择了隐逸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当身边人讥笑他穷时,他只是笑笑说自己正小隐于野,乐得无比。有人夸耀自己受宠于君王时,庄子也只是指出宫廷生涯的不安全。
庄子用自身实践表达了一种生命智慧:过分干扰别人,只会扰乱生命的和谐之音。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虚名和利益,而是要保持一颗独立、自在的心灵。每个人都应放下自我中心,尊重这个世界的差异和多元。一旦放下那把评判他人的尺子,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基调,真正修炼出独立自由的品格。
世间美好,往往只在于知足。庄子不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也不自怨自艾现状的贫穷。他懂得用平常心看待生命的得失,不与他人攀比,也不在乎旁人的评头品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燕雀虽小,穴居也;我有大树恰似虚舍”。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活在当下,定能绽放出生命的馨香芬芳。
放下心中的尺子,与世无争。摆脱无谓的攀比,收敛贪婪的欲望,保持一颗知足乐观的心态,便是修炼自由灵魂最好的途径了。庄子至今仍被 人们广为传颂,正因为他曾用自身经历教导人们,要保持不羁之灵,超越人生的是非曲直,才算是一个有智慧的生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