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源远流长,是一门孕育生命的百年大计。历代先贤都为此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其中,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的家书就是一部不朽的权威巨著。
梁启超一生辛勤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家书中总结了家庭教育的诸多经验和失误,对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有独到而深刻的洞见。这对于当下家长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经验借鉴。
一、自身修为不足导致教无权威
在梁启超看来,很多家长之所以在教育上屡屡碰壁,根本上是由于自身修为不足造成的。只有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在孩子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无形的威信和权威。否则即便采取再严厉的教育手段,也难以奏效。
在家书中,梁启超谆谆告诫晚辈:”师长自己不修德行,只责备学生,永无成效”。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敏锐的察言观色本领,往往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洞见出一些内在缺陷。一旦觉察到了家长的虚伪做作,等于权威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丧失了。
所以有修养的教育者,都应该先从自我做起,时时以自己的言行立德树范,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中拥有足够的威信和权威。否则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手段,都只会是事与愿违。
二、严厉管教却忽视了爱的力量
梁启超不但痛陈严厉教育的弊端,还分析了为什么太过严厉的教育方式很少能奏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厉的教育忽视了爱的力量。相比武断,孩子更渴望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爱护。
他在家书中写道:”只是峻厉太过,而爱护之道,却又略阙如云。”家长如果只知道严厉惩治,而忽视了平日里多给予爱护和支持,就注定教育将无法入心入脑,畅行无阻。因为孩子对爱的渴望,往往比对权威的畏惧更为基本。一个缺乏家长爱护的孩子,难免会产生别样的扭曲心理。
相反,如果爱与理解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孩子就必然会对家长怀有无限的依赖和尊敬。在这种由爱孕育出的氛围里,孩子的思维必将向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成长成才。
三、堆砌虚名而忽视了学习兴趣
在梁启超看来,另一个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常见原因,就是许多家长只是单纯期望孩子能够攻读书本功课,而忽视了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望他纸上求学,而不知’兴趣’二字为学习生命所在。”梁启超如是说道。
从历史上无数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真正成功的人都怀有对于知识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如果缺乏了兴趣这个关键点,再好的教育方式也只会是强扭的瓜不甜。孩子学习成绩虽然或许会短期内有所提升,但很快就会因为缺乏内驱力而中途放弃。
可见真正有识之士做父母的,都必须先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一旦点燃了这把火,孩子自然会主动地去探索和发掘更多知识,真正实现知识和智慧的传承与弘扬。
四、不分孩子的个性习惯盲目用力
如果说前述的那些教育失误还可以归结于某些具体因素的疏忽,那么盲目用力而不分孩子个性习惯,则就是一种彻底的教育误区了。梁启超在家书中直言:”近代教育之失,不知因材施教,一味用力,遂有教无型之憾”。
这段话揭示的道理是:每个孩子的个性习惯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如果抱着一种”一刀切”的思路,认为只要加大力度就一定能让孩子成材,那就是对教育规律的彻底无视和错判。
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过程,都应该建立在先分析孩子个性习惯的基础之上。只有先了解孩子的独特气质,才能因材施教,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单纯地加大力度驱策,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这四条反思,实际上涵盖了梁启超对于家庭教育失败原因的全部归纳和总结,也可以说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仔细品读梁启超的家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位伟人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是何其深刻入微。时至今日,这些精辟洞见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每个家长在孩子教育道路上时刻铭记。
诚然,做人父母并非易事,面对孩子成长的重重难题,很多家长都不免会感到力有未逮。但我们要明白,让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做好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我们要具备足够的修为,让自己的言行足以成为孩子效仿的典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要兼顾严谨与慈爱,以爱的力量来化解武断带来的阻隔。除此之外,还要着力培养孩子的求知和学习兴趣,从而唤醒他们的内驱力。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力度。
只有做到了上述几条,我们才能真正开启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的大门。否则的话,就必然会像梁启超所揭示的那样,最终陷入一种”教无型”的困境,即使再怎么竭尽全力,收获也只是事与愿违罢了。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更应当虚怀若谷,时刻保持谦逊和学习的姿态。让我们以梁启超的家书为镜,审视自身在教育上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只有先改正了这些根本原因,我们才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为其掌好舵,将他们引领通往成功和人生智慧的大门。
机遇稍纵即逝,愿天下所有家长都能及时醒悟,扭转已经存在的教育误区。让我们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用爱和智慧的教育理念播下知识的种子,期待他们能在未来扬帆驶向理想的远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6532.html